读史札记——夏本纪(三)
我还真找到的关于泥橇的一段文字,说的是浙江省龙港市岛屿琵琶山附近的民俗。
渔民们下海涂捕捞时,用的是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泥橇(俗称泥遢),这种工具在夏禹治水时就有了。《史记·夏本记》说夏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即毳)”,“毳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起,人曲一脚,泥上蹬进,用拾泥上之物。”现在用的还是此物,等身来长,头部尖而翘,尾部呈长方形,中档有把手,有如古代车前的轼。用时一脚跪在橇内,一脚在涂上用力蹬送,滑行起来 快步如飞。
在网上找到了图片,大概是这样的。
泥橇
山行乘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檋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张守节正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
不知道到底是一种鞋还是一种车。不过“上山,前齿短,后齿长”这个描述让我想起现在经常用的可以上楼梯的购物小车。
上台阶小车
不知道有没有相似之处。
左准绳,右规矩。索隐:左所运用堪为人之准绳,右所举动必应规矩也。我觉得有点解释的过于复杂了,其实就是一副禹做探测工作之时的素描图。看看今天路上随处可见的形象对比一下:
测量人员
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是治水成功的大略描写,后面有细致的过程。
把两个下属的工作也安排的明明白白,
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不知道水稻是不是这个时候在中原地区推广的。
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
这就大大扩展了治水工作的外延了。
并且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这就进一步拉近了中心与地方诸侯的关系,甚至细化了供奉体系,也直接为后面自己建立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这一段禹的工作可以看出,他的职权大大超出了国家工程总负责人这一职位,基本上约等于丞相加上九州总督,而且所负责的事情都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下面是禹的具体治水路线,网上多有研究者,也有图文并茂的解说,我如果重复一遍,也未必描述的更好,于是暂时跳过,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再研究。
这里只说一点,大禹的治水,一般认为是因山川形势而疏导水流,而不是他父亲的堵塞洪水的方法,那么就要求要对全国的山川地形了如指掌,所以在中华核心区域内第一次大规模实地勘探的应该就是大禹。他的治水路线图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华地图探索之旅,我想如果有更多细节的话,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的英雄史诗。
其实读治水这一段,不需要对其中提到的地方都了解,也能感受到气势磅礴的英雄之气。这一段太史公基本上用四字短句,音律铿锵,颇有先秦汉魏诗的古朴雄浑之感。很可能太史公参考的禹贡的原始文本,就是流传下来的夏民歌颂大禹治水英雄事迹的赞歌。
《夏本纪》节选
直接快进到治水的结果。九州四奥稳定可居住了。
九州,即上文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九州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