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脚着,豪多北京人说话都很有派头儿、够范儿
如果出题考您:“北京人常挂嘴边儿的一个字是什么?”您肯定会说是“您”字。
确实,北京人说话,“您”字不离嘴。当然,“您”字早已经成了普通话,只不过北京话里的用法,跟普通话有所不同罢了。
比如北京话说:“来了您。”“吃了吗您?”普通话一定要说:“您来了。”“您吃了吗?”
您可能会说:还有两句北京土话北京人不离嘴儿,那就是“你丫的”和“我X”。
没错儿,北京人确实爱说这俩词儿,甚至成了口头语。但这都属于”下三路”,上不了台面的话,如同天津人爱说“介你马”一样。
其实,北京人经常挂:嘴边儿上的土话很多,这些土话也许只有北京人能说能懂,外地人听着费劲,属于北京所独有,其他地方不可能有的。
先列举几个词儿,看您懂不懂吧:
大概齐(大约);
闹了归齐(原来如此);
侧来(也有说“错来”和“侧其来”的。转折语,但是、可是的意思);
二来来(又一次);
二意思思(犹豫不决);
不吃劲(不顶劲);
压根儿(原来是、根本就……);
起根儿(从一开始);
轻时(轻易);
点卯(到某处去一下,照个面儿);
说出大天来(说到头了);
念秧儿(唠叨);
犯嘀咕(心神不定);
熬头(郁闷);
够范儿(显得与众不同);
派头儿(有风度);
摆谱儿(端架子);
劳驾、劳您驾(客气话);
靠谱儿(可信);
有点儿二乎(举棋不定);
攀大(攀附于有势力的人);
赔不是(赔礼道歉)等等。
怎么样?您看懂了吗?因为这些土话北京人经常说,而且随着北京话在应用过程巾的普及,有些上话已经纳入普通话的范畴,如:“压根儿”、“嘀咕”、“范儿”、“派头儿”、“靠谱儿”、“摆谱儿”、“劳驾”等等。
由此可见,一些常用的北京话,经过时间的打磨,逐渐被普通话所“招安”,也是一种趋势。
这些被北京人常挂在嘴边儿上的土话,由于常说常用,被更多的人,尤其是外地人逐渐明白它的字意,觉得有意思,也随着一起说,说的人越来越多,自然也就“普通”了。
但也有一些常挂在北京人嘴边的土话,由于意思难懂,或语音绕口,说的人越来越少,最后说没了,如“错来”、“侧来”、“起根儿”、“攀大”等等。
有人以说出的话里有没有北京土话,作为衡量是不足老北京人的标志。其实这是片面的,辨别他是不是老北京人,不看他的土话有多少,主要听他说话是不是京腔儿和京味儿语言。
许多北京人挂在嘴边儿的北京话,并不是刻意说出来的,而是不知不觉带出来的。刻意去说某些土话,反倒不是地道的京昧儿了。
有一次,跟几个朋友聊天儿,在谈到某件事能不能做成的时候,其中一个北京人说:“我脚着成。”
席间,一位四川朋友皱着眉头,看了看他的脚,问道:“你的脚怎么啦?”
这句话把大伙儿都逗乐了。
原来,人们在发表个人观点时爱说“我觉得”,在老北京话里是说:“我脚着。”
在现实生活中,您会发现许多挂在北京人嘴边儿上的话,有不少变音现象,比如:
“就这样了”,北京人会说成:“就这央了”;
“多会儿”,北京人会说 “多赞”;
“一点点”,北京人会说“一丢丢”;
“好多”,北京人会说“豪多”;
“在家里”,北京人会说“跟家漏”;
“看不见”,北京人会说“看不 jián”;
“这事儿还得你去”,北京人会说“这事儿还děi你去”;
“得啦”,北京人会说“得嘞”,等等。
这些口语上的音变是细微的,也是北京话的一大特点,但您现在只能在“60后”之前的北京人嘴里听到,"70后”的北京人几乎听不到这种音变了。
文|刘一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