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小时定律
石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1979年出生在武汉,5岁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摞厚厚的《上下五千年》,7岁到11岁读了7遍,从此迷上历史。11岁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

大学期间,更加痴迷历史,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学校图书馆看历史书,毕业后,就职于顺德海关,他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看书,查资料。
2006年3月10日,对于27岁的石悦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他在天涯上注册了“当年明月”的账号,开始用俏皮、幽默的网络语言,通俗易懂、独具一格的写法,在网上写下连载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帖子点击率高达300万次,粉丝不计其数。
石悦的成功不是偶然,也不是天赋异禀,是兴趣和时间累加的结果,从5岁接触历史书到27岁开始动笔写作,整整22年时间,时间复利成就了石悦。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意思是说,成功的人不是特殊天才,他们是经过优势累加和自身努力的结果。1万小时临界值是从普通走向成功必有的练习时间。
研究结果也表明,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的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值1万小时。

比如:艺术家达·芬奇的成功就是靠的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一个鸡蛋画了上千遍。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其遵从老师的教导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去重复画鸡蛋,至少练习一万个小时,才把基本功练扎实,并从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的实例说明,没有1万小时的深度练习,任何技能都无法完美呈现。
比如:邓亚萍是乒乓球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她对自己的训练是出名的严格,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弹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邓亚萍夺冠,是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的结果,成功的背后,时间赋予了她最好的见证。
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不是做样子的假努力,是真正把自己置身其中,在练习中找技巧、做改进,反复的强化自己。
唯一能使人在某个领域成功的方法就是:1万小时刻苦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