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融入更大共同体
人为什么有烦恼,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人存在的社会中,假如世上只有一个人,那么金钱、地位将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再有竞争、比较、羡慕和嫉妒。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共同体的感觉。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是指我们应该从竞争关系中脱离出来,战胜人类“想要比较” “想要竞争”的本能,把原本视为“敌人”的个体视作“伙伴”。
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人视作我的伙伴,不论这个伙伴我是不是认识,是不是和我存在于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国家,从动物到植物,从我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到离我最遥远的其他国家的人类。那么,我就能够时时刻刻都感觉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群体中间,这个群体由无数个“伙伴”组成。
我们如果拥有了这样广阔天地和心胸,自然就不会只关注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田,去时时刻刻想着去竞争、去比较、去对抗。

共同体,其实是需要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接受自己,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位置。只有人在一个共同体中觉得自己有价值,才会体会到幸福。
共同体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这种感觉是要自己主动建立的,要把对自己的执着,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我”的这种状态,转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为什么要建立这种状态呢?这是因为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处在世界的中心,对于常年抱着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来说,“他人”都只是“为我”服务的人。
因此,这样的人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但是,别人没有义务满足我们的期待,更不是为了向我们提供价值而存在。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我们的期待落空时,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个人什么都没有为我做”,或者“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等等,进而认为对方不再是我们的朋友而是敌人。
而如果我们做出重要的思维转换,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出发点,从“对方能为我提供什么”,变成“我能为对方提供什么”,我们就具备了融入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再进一步说,阿德勒认为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植物或非生物。
关于共同体的感觉,很多与阿德勒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因此这个观点也最饱受争议。
但是,阿德勒说,这种把自己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的“共同体感”,虽然难以实现,却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最终极目标。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宏大又抽象的“宇宙共同体感”的概念呢?

举例来说,我们常看到有一些人在退休以后会突然黯然失色,一下子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也找不到自己。这是因为,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后,一个人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头衔、职位、权力,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标签的人。
但是,这位退休人士,如果具备阿德勒说的共同体感的思维,那么他应该知道,他的退休,他失去的这些社会属性和标签,只不过是因为从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中分离出来了而已。实际上,任何人,都不会只属于某一个单一共同体。
如果我们能把共同体的范围扩大到无限大,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我们虽然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了,但我们还和我们的同胞一样,同属于中国这个国家共同体;我们也和其他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人一样,同属于人类这个共同体。
再激进一点说,我们人类,和动物、昆虫、植物、细菌一样,同属于“宇宙中的生命”这个大的共同体。甚至,再进一步说,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以及我们未来的后代,又何尝不属于“整个宇宙”这个大的共同体呢?
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和心胸后,我们便不会再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会着眼于自己所属的其他共同体。
可是这样做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阿德勒说,具备宇宙共同体感的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思维和心胸势会更加宽广和开阔。
我们设想一下,现在有一个人要买一片面包,他为此需要支付一枚硬币。这个人支付的这枚硬币背后,不仅联系着面包店的工作人员,还联系着小麦或是黄油的生产者,物流人员、汽油从业人员,还有生产汽油的产油国的人们。
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我们和远在天边的人看似毫无关系,实则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人,绝对不会,也不可能离开共同体独自生活。当我们离开了一个共同体,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们在离开的这个共同体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个广阔世界的一员。
只要我们从认知上接受了这一点,就会意识到,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遭遇困难,或者看不到出路。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去倾听更大的共同体的声音。如果我们真的能体会上面说的那种共同体感,我觉得我们甚至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变得游刃有余。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里我们不难看出,获得了共同体感觉的人,不会再需要他人的认可,这是获得幸福的途径,而且这种幸福以自由为前提。
具体来说,建立共同体的感觉,还需要具备三个要素:“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随笔/恒之馨(图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