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四的故事》有感
《王四的故事》是萧红老师的作品,描述一个长工的命运。王四忠心耿耿地为地主东家干活,一直以主人对他的信任为荣;实际上主仆的关系并非像他想象的那般牢靠,只有遭受洪灾时,主人才表现出来对他的需要。
他一旦觉得恢复了这种信任时,随即以此为满足。依附制度培养依附心理。可悲的是,底层人物全部的价值和尊严,就依附在他者(往往是权威)的认同上面。
文中这样写道:王四住在主人家里,十年或者超出了,但在他的感觉上,他一走进这厨房,好像是走进他自己的家里那么一种感觉,也好像是这厨房在他管理之下,不止十年或二十年,已经觉察不出这厨房被他管理的意思,已经是他的所有了,这厨房就好像从主人的手里割给了他似的。碗橱的二层格上扣住几只碗和几只盘子,三层格上就完全是蓝花的大海碗了,至于最下一层,那些瓦盆,哪一个破了一个边,哪一个盆地出了一道纹,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王四的心里,这里早巳经是他家一样,他从心里爱护这些物件,发自内心,他的生活就和溪水上的波浪一样:安然,平静,有规律。主人好像在几年前已经不叫他“王四”了,叫他“四先生”。从这以后,他就把自己看成和主人家的人差不多了。
这让我想起在工厂打工的中层管理者,老板会给他们分房子住,免除水费,电费,生活家居,一应俱全。那些管理者自我感觉总会优人一等,帮着老板剥削底层的打工人,并且很是卖力。
文中转折性的事情,才让王老四明白他是一个长工,是给地主家做事的,他不是“四先生”,他老无所依,不知何去何从。
“支取工钱的时候,他必须拿着手折,有一次,他对老主人说:“我看这手折就不用了吧,还用画什么押?都是一家人一样,谁还信不着谁……。”他的提议并没有被人接受,再支工钱时仍拿着手折。少主人说:“王老四,真是上了年纪……,眼睛也花了,你把这押画在什么地方去了呢,画到线外去啦!”
经过少主人一提醒,王老四彻底清醒,他是“王老四”,不是“四先生”,少主人嫌他老了,做事不麻利了。于是,他常常检点自己的东西,不要的就把它丢掉,他去哪里呢?到渔船上去,还是到山上去?,到渔船上找不到熟人,到山上去能找到老伴儿吗?
一个长工悲惨的命运,做了一辈子长工,到老的时候,不知去向何处。
不过,新时代的打工人会好很多,若在一家企业干几十年,到退休的时候,还有老家可归。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大姐,她在企业做了三十年,她住企业的房子,生活开支都是企业的。
“这日子挺好的,节省不少开支”她常说。
到了退休,除了拿到钱,一无所有。
而有些打工人,早早知道企业的不是我的,就在外置办房产。
一但辞职,自己的一切都安排妥当。
不过,时代不同,结果不同。
王老四是旧时代的长工,忠心耿耿为地主东家干活,到头来他还是长工,他不明白他的命运为何如此悲凉?
萧红老师的作品略带讽刺意味,写作手法细腻,善长于心理描写,反应旧社会穷人的生活疾苦,值得阅读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