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课堂读书读书志

如果要选一个能干一辈子的职业

2016-06-09  本文已影响347人  挑灯夜读

如果要选择一个一辈子不能更换的职业,我选读书写作。

 为什么呢?

 俗话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件事很久不做再重新拾起,自然生疏,那种曾经熟悉过,之后又陌生,而后又要挣扎着重新来过的感觉说实话,不好受。

 但是我发现有这么一件事情,不管隔了多久,再做它的时候一切都还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让我那么的快乐。那就是阅读。就算有段时间没阅读了,再拿起书的时候,也不会觉得人物、情节、景色、又或者是书中作者的经历、才思、悲伤、喜悦如何得疏远。书里的人都像是活在我身边的某个人,书里的所有事都像是我经历过的某些事,当那种强烈的共鸣在锤击我的胸腔的时候,当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前的某个普通人写出来的文字,和我的真实生活重叠地天衣无缝的时候,那种仿佛是一个上天已经埋藏了百年的伏笔,亦或是一个被琐碎的细节尘封了很久的秘密,终于被我在某本书的某一页找到了答案了的时候,那种幸福的感觉是任何一件其他事情所不能替代的。我喜爱阅读是因为它和我的生活联系的如此紧密,以至于它成为了我最大的快乐源泉。

 读书固然重要,但读书写作同样离不开生活。

 年轻有为的作家比如张爱玲一类,那真的是天才,她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凭借着短短十几年甚至几年的生活经历去看透一万件事情,然后又在脑海里把这一万件事情反复模拟推敲,揉合到一件似真非真的事里,然后冠一个名字,伪装成小说,教千万读者去哭去叹去慨。

 不幸,我不是天才。所以别人凭空能想明白的事情,我要读过一百本书,摔倒一百次才能明白。我天资愚钝,大概要生活得比普通人更久一点,才能写出普通人稍年轻时就能写出来的东西。

 生活是写作灵感和内容的唯一来源。

 一个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或者说不够坎坷的人,一个万事一帆风顺的人,不会在人生的过程中如何地去思考。思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他没有什么问题、困境、苦难所以他就没有感情上心理上的煎熬和折磨,也就不需要频繁地思考和琢磨,当然也不可能把所历、所感、所思写出来。没有经历过万死不悔的等待,没有经历过屡战屡败的不甘,没有经历过无能为力的气馁,没有经历过绝境逢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是不可能写出教读的人满腔共鸣,甚至是涕泪纵横,铭记终生的话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了,其实并不是老天先选中了什么人当大任所以要折磨他,而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而只有那些经历的磨难比一般人多的,付出的比一般人多的,才更有可能历练出不一般的心性和本领,才有可能担当不一般的“大任”。

 就如史铁生,若没有瘫痪后在地坛发呆冥想那几年中的万念俱灰,甚至在死亡边缘的来回徘徊的煎熬过程,可能他的文章就会减色不少。(当然,可能从他的母亲的角度来想,她宁愿她的儿子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铭记,写不出好文章,但是能有一个健全的身体,能过上普普通通的生活。)

 生活永远是读书的基石,而读书是为了反作用于生活,至于写作就是为了让我今天所体验和经历过的事情,能够传达到超越我人际范围、时间范围的读者那里去,好让其他地方的人、我们的后人,读到这一点点微薄的东西,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点点美好的转变。

 所以首先我自己要读书,那是前人想传达的东西。

 而读书情到深处,到精彩处,自然拍案叫绝,喜从中来。

 然而读书要读到拍案叫绝的境界,需要很多的条件:

 首先,要识字。不需要多,常用字就足够,身边必须有能查阅的字典;

 识字之后,需要有一本好书。初读书,可能挑书也十分坎坷,但是不得不挑,越挑眼光才会越好;当然他人推荐也不要放过,不论对于省力气找书来讲,还是通过被推荐的书反过来推敲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来讲,有人推荐书都是不错的一件事。

 书有了,接下来的问题是“读”。说是读,但其实是去看,去比对,去看别人的生活,再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对比对,找找相似的,体验体验不同的。所以,想要读到拍案叫绝的境界,要求读书人的生活经历达到书中所描述和想要表达内容的层次和境界,达不到也无所谓,相近也可。若是一本好书自己拿到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一二,晦涩难懂硬着头皮读到后来甚至每每看到都要恶心犯吐,那还是合上不读为妙。可能是生活经历还不够,没法理解罢了。大可先放在一边,也许历经些许世事后的某天,身心疲乏无处发泄,百无聊赖时再翻阅起来,书中所述人物事情景色和读书人的自身一段经历不谋而合,方能捶膝呼号,痛哭流涕,彻悟书中奥妙。所以生活经历的丰富程度,对一个人可以阅读和透彻理解的书的范围在哪、有多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玉帝要历万劫亿难才能成千古一圣,西天取经四人要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因为经历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最后,书读完了也不要忘了反复揣摩,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让书更好地作用在生活上。

 这最后一点,虽然看起来不怎么经常提到,但是这往往是关于读书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阅读当然不是为了做阅读理解的题目,阅读到最好只是为了更好地去生活。这个过程有时候是不经意间发生的,读书万卷,所谓的“气质”就改变了。其实那只是读书读的多了,自然会有喜欢的人物、场景、对话。心向往之,于是不知不觉地,自己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像自己向往的那种方式那样讲话、做事,举手投足,受着字里行间的熏陶也就慢慢有了改变,眼睛里也慢慢地住进了借由自己的想象力所诞生的,打心底喜欢的那些篇章、片段的影子。

 所以,说是潜移默化地改变,那只是在旁人眼里潜移默化罢了,气质慢慢改变的那个人,脑海里早就思索琢磨了千遍万遍,早就在自己的心中默演了无数的喜剧,也演了无数的悲剧;走过了无数平坦通途,也走过了无数崎岖山路;听过了最开心的欢笑,也听过了最绝望的哭喊;闻过了沁人心脾的花香,也闻过了艰辛无奈的汗酸;睡过奢华万般的锦缎丝绸床,也睡过冰冷桥洞下的破烂小木板;看过了阳光普照、微风正好的海岸,也看过了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里的帆船…

 而这一切的一切,这所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所有的生离死别或是团圆美满、艰难困苦或是温暖幸福,以及这一切传达到读书人心中之后的那种百感交集、揣摩酝酿、提炼升华,在旁人所看到的景象里,只不过是“有个人,经常捧着一本书”罢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