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本命年来临前的沉思
不知不觉,人生中的第三个本命年来了。第一个本命年还是懵懂的少年,基本没什么印象。第二个本命年来临前的那个暑假,爸妈特意去给我挑选了一个戴在脖子上的玉,希望能祈祷福气。第三个本命年就要来了,对人生似乎更深刻认识了本义。孔子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们这一代人基本是遵循你这条道路,在十五岁的时候奋发读书,到了三十,成家立业,基本立起来了。到了第三个本命年,接近“不惑”的年龄,似乎很多都已看得更深刻,更坦然,更淡定了,虽然偶尔还会有些血气方刚。
小时候的春节都是很兴奋的。那时候住在我爸单位大院,大家一起放鞭炮,几乎每年除夕都会下一场大雪,我们小孩在院子里打雪仗,堆雪人,放鞭炮。吃年夜饭,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小孩子们就开始疯玩,调皮,芜湖人称之为“孬费”。“孬”字在芜湖话里因为n和l不分,就被念成“捞费”。我的外公心灵手巧,到了过年不仅能做出一桌丰盛的饭菜,还给我们做灯笼,更有本地有名的“兔子灯”、“鱼灯”。小时候学过2年的书法,所以每年过年前2,3天,我就要在外公那里,由他耳提面命,一个下午之内把家里所有的春联都写好。外公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他的文化都是后来在一个杂货店里当学徒时学来的,后来长期在政府机关,因此练就了极好的文化素养。他的毛笔字是受到称赞的,因此,写起春联,只有他能指导我。
不知是时代发展的原因还是我们慢慢长大的缘故,年味慢慢淡了。这年味,随着十多年前外公的去世,愈加变得可有可无了。只是在大年三十这一天,我特别想他,还想起我从未见过面的爷爷。外公在世的时候,每年大年三十年夜饭前,都要将准备好的纸钱,一堆堆归类,给每个故去的亲人捎去问候和思念。这个传统,大约从我记事起,一直延续到他去世前。而这一堆纸钱中,也有我逝去已久的爷爷一份。可能正是因为那一堆纸钱也有我爷爷的一份,每年烧纸,他都要带着我,然后跟我爷爷念叨念叨,还让我跟爷爷说话。我小时候觉得很神叨,所以基本不说话,只是喜欢玩火,就每年跟着他烧纸。年岁大了以后我慢慢理解老爷子的这份感情,那是怀念和寄托。所以有一年大年三十他生病卧床不能起来时,我自告奋勇代他去烧纸,也学着他用树枝画几个不封口的圈儿,口中念叨着先人的称谓,呼唤着逝去的亲人来取钱,更是让他们听到亲人的声音和思念。那年以后,老爷子的身体就开始大不如从前。2年半以后,老爷子安详过世。他过世后的第一个年三十,我早早地去给他烧纸钱,哭的稀里哗啦,我记得我说:今天我给你烧纸钱了。你在世的时候都是给别人烧纸钱,你在那边的时候不能没人给你烧纸钱。按照他的习惯,我给其他的先人,还有我的爷爷也都烧了纸钱,因为我知道,如果只给他烧纸钱,他也是不会心安的。所以,这些年的年三十,其实对我来说,内心是多少含着一些悲伤的。
再想想我的爷爷,一生没享福。印象中他是28年出生,生命却早早定格在1981年的年初,短短53年。他在我出生的半年前去世,一生喜欢孩子的他,最终还是没能等到自己的孙子出世,这总是让我在懂事后唏嘘不已。造化弄人,天不遂愿的事情,恐怕也是比比皆是。最近总是想做一个类似的家谱的东西。我的家族丝毫没有显赫的光芒,甚至从我爷爷之前,都无从可考。家谱并不是要炫耀什么,而是要让后人记住我们的先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一辈子!人总是要知道来时的路,这可能也是“不忘初心”吧。
所以,想起他们,再看看自己,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和这36年的人生,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还有什么不能坦然面对的!先人们的唯一希望大概就是我们今天的奋斗能让我们和后人过的更好,更快乐!
在第三个本命年来临之际,零散想起这些,敲下键盘,记之,当为奋斗前行的动力!这也是纪念逝去的亲人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