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时光盒子+絮叨分寸感
来上海已经15个年头了,其实,对这座城市依然是陌生的,总觉得自己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它的繁华它的魔幻,与我又有何干系。有时候,甚至很想逃离这座城市,回到小镇,去过相对宁静的生活。可这终归不是我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家的选择。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家贾先生也是拼尽全力要留在这座城市,都说因为一个人会爱上一座城,我会因为家人而爱上这座城市吗?
其实,我曾经有尝试去融入其中,比如去打卡上海各处的历史古迹,去认识一些本地的朋友,去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可是,还是好有距离感。
今天和女儿去了一趟社区图书馆了,偶然间,随手翻阅了一本《上海分寸》,竟然别有洞天。
书中说到,上海人交友不难,交心不易。蓝天白云下的草坪,老旧情调中的微醺,是上海人善于营造的友善气氛,但是在草坪尽头终有一道墙,微醺摇曳处忽有一扇门,分开了彼此,这是上海人本能使然。
据我观察,还真是这样。大部分上海人的界限感是很强的,他们对于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情,一般会保持着相对高冷的姿态。很多时候,他们不太喜欢打扰别人的生活,更喜欢保持自己独立的空间。
我认识一位上海阿姨,虽然我们相识很久,平时也走得挺近,可她每次给我发信息,总是会用您这个词。另外,很有趣的是,她兄弟姊妹有好几个,据说,除了过年会相聚,平时都不太打交道。
在我们南方却不一样,亲戚之间都走得很近,比如,谁家做了丰盛的饭菜,都会习惯性地吆喝亲戚们一声,若离得近的话,一盏茶的功夫就可赶到饭桌。所以,对于上海人的冷淡也好傲娇也罢,虽然我不觉得他们这样一定不好,但我还做不到认同,甚至有些许反感。
然而,书中给到一个观点,也是因为上海人的这种界限感,很少见到上海人对认识的人道德绑架。上海人的分寸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品质。
我很好奇这种分寸感的来源,经我追根溯源才发现,上海人拥有这样的品质,一方面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深有关,以独立为新潮,讲究契约精神。
另一方面,是因为上海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住房条件很差,生活很拮据,但上海人又讲究体面精致的生活。像睡地板是80年代去上海市区走亲戚时一种待遇。那是因为即使房间再小,上海人也不愿你影响到他的私密空间。
就算现在,如果亲戚从外地来上海看病,上海人也宁愿帮你在医院附近租间房,而不愿意让你住到自己家里去。
互不打扰,是上海很多市民在处理亲情方面的底线,所以很少看到上海人家中七大姑八大姨的吆五喝六。
张爱玲说过,你若了解我的过去,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有时,我们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抱持偏见,是因为我们对它理解片面,并没有去了解它的更多或者全部。
行动指引
1,保持开放心态,去刻板印象。
2,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多倾听他人的意见。
3,多阅读,多学习。
4,时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