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高粱》有感
“人老了,书还年轻”是2006年洪范书店的叶步荣询问莫言是否愿意为再版的《红高粱家族》写几句话时,莫言给出的回复。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感触很大,20年的时光足以将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双鬓斑白的老人,这句话表现了莫言先生面对时光飞逝,自己逐渐变老,而自己的书仍然畅销的欣慰与无奈的矛盾心态。一方面,20年弹指一挥间,作者感叹于自己青春不再,时光飞逝带给了自己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烙印,面对这样的境遇,不仅作者,每一个惜时的人都会有无奈感觉。另一方面,作为此书的作者,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书一版再版,不仅受到读者的追捧,并且文学界也给予高度的赞赏,此外,该书也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作品,这对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都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在此,我却有另外一层的读解,即“人老了,精神还年轻”新时期的我们,抗日时期的余占鳌,跨越了漫长的时空,却又在一瞬间产生心灵的对接,毕竟我们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民族信仰,虽然作者莫言在这部书里面并没有明确的提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概念,但字里行间却处处都表达着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不退缩,不逃避的英雄品质,古人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红高粱家族》作为寻根问学的代表作,扎根取材于山东高密乡,整部书似乎都弥漫着一股泥土的芬芳。
当然,不仅仅是这部书,莫言的其它作品都取材于生他养他的故乡,所以土生土长的故事原型加上莫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即使是莫言的作品都是在讲述那前后几十年的故事,也会让读者百看不厌,我想能有这样的成就无外乎四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作者本身浑厚的文学积淀;读者被对于这个时代的好奇感所驱使;故事情节合理,人物形象立体,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民族认知感,凡事赞扬这个民族的东西,我们总是愿意接受的,只要是表现我们民族好的一面的东西,我们都愿意将其上升到图腾的高度。
无论怎样的精神都要寄托于人才能表现出来,小说男女主角余占鳌和戴凤莲似乎就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图腾,作者并没有将所谓的抗日英雄余占鳌写的如此完美,然而最大的完美似乎就是不完美,这样一个人见人敬的大英雄也是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他也会喜新厌旧,也会见异思迁,更会杀死和自己母亲私通的和尚,逼的母亲最后上吊,这在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眼力就是一个恶棍、无赖。如果他生活在我们的时代里也是这样,不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余占鳌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就在这样一个狗吃人,人吃狗的特殊时代,如果他能有所作为,做出平常普通百姓不敢做的事,他就注定成为英雄,或者在这个地区被老百姓传唱一时。我们歌颂余占鳌是因为他做的恶与他为这个地区做的贡献相比较而言是不值一提的,当然,这个人物形象就像一个万花筒,总是像人们展现不一样的惊喜,作恶多端,行人做事毫无忌讳,做人做事不循规蹈矩,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在面对外敌入侵,妻离子散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作为是令人们敬佩的。余占鳌就是山东高密土生土长的汉子,可以说他的浑身上下都是土,甚至散发着一股土腥味,但是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就是他的精神,倭寇入侵,国仇家恨刺激着他的神经,促使他带领着一众乡亲走上抗击外敌的道路,演绎了千千万万个余占鳌们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精神。
余占鳌和戴凤莲是两种不同精神的化身,一种是民族抗日精神,一种则是抗争,反压迫的精神。戴凤莲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麻风病人,在麻风病人死后她又嫁给了余占鳌,承担经营起酿酒的生意,一个裹脚妇女在那个时代能做出的这样的事一方面是值得人们去敬
佩的,一方面也是为世俗所不耻的,不仅如此,戴凤莲还受到了众多男人的追捧,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子,可见也是受到男人们的敬佩,在戴凤莲身上还萌生了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和占有意识,对于丈夫纳小妾这一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她本能的反对,并对丈夫的行为做出反抗,就这样一个既有大丈夫的红高粱读后感豪放,又有小女人的脾气的女性形象在莫言的笔下如此的鲜活形象立体。
这部书也被先后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并且在业内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肯定和赞赏,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但是当影视剧作品和原著进行比较时,我们会发现影视剧中的形象相比较原著中的失去了野性,他按照观众的和改编者的口味进行修改,却丢失了人物本身最真最淳朴的东西,所以,相比较而言,我就会更加推崇原著,也希望《红高粱家族》永远保持其现货旺盛的生命力,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可以相继老去,唯独精神不老,书不老。
本文作者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