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搭后语啊
玩物丧志,切记切记。
这两天忙着追《人民的名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追剧上了,以至于更新时间都很靠后。更新完就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了。
这样不行,得戒。每次我都很自责,并告诫自己,必须得戒掉。可是,到了第二天,摸起手机来,就很自然的打开爱奇艺,很自然的就追下去了。
很多坏习惯的养成都跟吸毒差不多,一开始只是打算吸两口尝试一下,结果,一尝试,万劫不复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坏习惯地养成尤其如此,因为大部分的坏习惯都比好习惯让人更舒服。好习惯的养成跟盖高楼大厦差不多,要不辞劳苦的日积月累。而坏习惯的养成则跟拆高楼大厦差不多,一瞬间就可能让长时间的努力化为乌有。
比如我的日行十公里计划。本来我都已经打卡式执行了快两年了,可前段时间因为我母亲过世,在老家给我母亲料理后事又加上心情不好,就停了那么一段时间。结果,后来虽然又接着运动了那么几天,但是,后来还是彻底的停掉了。到今天为止,我已经有两个多月没上跑道了。
我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负责人的告诉诸位,不要去相信什么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说法。好习惯,二百一十天,甚至,三个二百一十天都无法养成。而坏习惯,只用一天就能够轻轻松松的养成。
我很庆幸,前段时间我的写作也中断过,但是,时至今日,我并没有把这个习惯也给搞没了。
为什么运动一中断就停止了,而写作却并没有受此影响,一直保留下来了呢?说好的要一边健身一边写作,一边修身一边修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呢?突然想起了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到这会儿也没完全想明白,就先不说了。等啥时候想明白了,啥时候再补上。
今天,从早上六点来钟起床后媳妇就在忙活,忙着收拾东西去给她一个老姑上坟。
尽管那么早就开始忙活,可到老姑家也已经是十一点多了。主要是我们这边有个风俗,去上坟要用馒头,要去馒头房拾上苑子(山东方言,用于装馒头的一种类似于柳编的,两头呈大圆弧形的物品)馒头,盖上白包袱,再买上一刀烧纸去。
去馒头店拿馒头的时候,人家没有现成的了,得等着。新蒸出来的馒头有没法直接装苑子,起码得等着馒头皮晾的差不多了,不至于相互粘连了才能拾苑子,还得等。
我们老家这边,村里老亡人,关系一般的老少爷们也就是送一刀纸的奠仪。用我们山东这边的话来说就叫做“一刀纸的人情”。
所以,我们这边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应该都对“人情似纸薄”有着切身的体会。
对于以一个村为单位的群体来说,某一个成员的永逝就是如此无足轻重,不过是送“一刀纸的人情”而已。
像我们又使苑子,又带烧纸的属于关系比较近的亲戚上坟的配置。根据双方关系,还可以带酒水,水果,点心等等一些别的东西。最亲近的亲戚,还要做上贡菜,置办上纸扎。
现在的纸扎与时俱进,早已不在局限于彩电冰箱洗衣机这三大件了。现在动不动就是豪华别墅,宝马轿车,还有整体厨房……
若是这些纸扎真的能在那个世界用的上,九泉之下的先人个顶个的都是亿万富翁。
过去,我一直认为上坟就是个形式,上坟的时候在坟前夹下的贡菜水果点心之类的贡品,不过是给坟地周围的蚂蚁提供了美味,实际上毫无意义不说,还太浪费。
像这种有很多亲戚参与的白公事,一般不会低于四五桌的客人招待。一个坟下来,再怎么少也得花个千儿八百的。
为了一个根本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劳民伤财,不值得。我甚至觉得,把一个小小的骨灰盒放到那么大的一个土堆里,都是一种浪费。
可是,现在,在我母亲离世后,我越来越感受到了筑坟,上坟的必要性。
纪念。
尽管筑坟上坟都只是一种形式,可这却是纪念先人的必要形式。如果没有了这种形式,没有了这种实务性与事务性的形式,先人就像完全不曾存在过一样了。很明显,这不仅与我们中国中尊宗重祖的文化不符,而且不合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