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如果人手一份《对联话》《楚望楼联语》,还会有那么多“锦
曾小云(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讲师)
上一节课【延伸阅读:第十一节|对联界“三体”存在9大问题,我也有,你躺枪了吗】我们讲的是对联的三体。我尝试将当今对联分为三体:通俗体、应征体、拟古体,详细分析对联三体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三体兼容并包、共融和合的粗浅思考。一家之言,还不成熟,仅供参考。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题目是:如果人手一份《对联话》《楚望楼联语》,还会有那么多“锦绣”对“辉煌”吗?下面是提纲:
〇、 前言
一、我为什么要介绍大家读《对联话》和《楚望楼联语》
二、如何学习《对联话》和《楚望楼联语》
(一)从四个方面学习《对联话》
(二)从三个方面学习《楚望楼联语》
三、今人学习《对联话》和《楚望楼联语》的案例
好的。下面我们正式开讲。
一、我为什么要介绍大家读《对联话》和《楚望楼联语》
在上一节课【延伸阅读:第十一节|对联界“三体”存在9大问题,我也有,你躺枪了吗】中,我们讲到通俗体和应征体对联存在的问题。前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语言过于枯燥,缺少形象;第二,表达过于直露,缺少余味;第三,对仗过于宽松,缺少工巧。后者也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新意缺失,套路严重;第二,真情缺失,夸赞泛滥;第三,个性缺失,面目雷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多读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多对联书,该读什么书呢?或者说什么书是可以对我们写对联产生重大影响的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对联发展情况。
由于国家的文化环境、家庭的教育环境以及个人的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的前后一代)学习对联这种传统文化,与古代一般从《声律启蒙》学起的大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的判断无误,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之后的30多年里,对联这种文体还是随着近年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当然还没有达到繁荣的地步。网络(论坛、QQ、微信等)对对联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有两个影响很大的因素:一是征联活动的兴起,刺激了对联初学者参赛的热情;二是电子书籍的便利,为对联初学者提供了指导。但无论是哪一种初学者,他们初学对联无一不是从模仿起步。一部分人模仿获奖对联多一些,一部分人模仿清代对联多一些。或者此一时模仿获奖对联多一些,彼一时模仿清代对联多一些。各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就我个人而言,正如我在第一课【延伸阅读:第一节 用13年写征联的经验和教训,换你直走正路、少走弯路】所说,我是从应征广告语开始转向学习和应征对联的,最初的习作包括获奖联作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广告味。在一篇文章中,我谈到我写征联的历程【延伸阅读:2万元特等奖对联是怎么写成的——“天下归德 古城商丘”征联特等奖作品创作过程与体会】:
我2005年起参加网络征集,开始主要写广告语,2006年初参加征联,渐至如今基本不写广告语,重点写对联、诗词和辞赋。和其他不少联友一样,我最初获奖联也带有广告味。这引起我的警醒和反思。一段时期,我为自己进步缓慢而苦恼,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写对联的材料,打算专事更为擅长的诗词。后来关注中国楹联论坛联友特别是重庆联家文伟的联作,追溯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奉清代对联为圭臬,视吴恭亨《对联话》为宝典,我忽然找到对联创作的正确方向。于是,我遥拜我曾氏先祖曾文正公为宗师,立志以弘扬对联文化祖业为己任。在联坛获奖联广告味越来越浓、套路越来越滥的趋势下,在研读清联原著和今人论述的同时,我努力摒弃“应征体”联和“老干体”联常有的俗套化、口号化的弊病,并尽量避免“高仿体”联可能的浮华、陈腐气息,从而走上一条去广告化、重个性化的征联创作新路,初步形成独特风格。
我不知道我个人的学联经历具有多大的普遍性,但我知道,很多当初玩性情、玩纯联的联家后来参加征联,屡有斩获,他们用清联的风格写的获奖联作,鲜有应征体常见的弊病。这些联家,几乎无一例外,在谈到对自己写对联影响最大的书籍时,都会讲到《对联话》。吴恭亨的《对联话》,已然成为习联者的秘笈和宝典。所以,我要向初学者郑重推介《对联话》。
我要向大家郑重推介的第二本书是台湾联家成惕轩先生的《楚望楼联语》。这本书也是从联友那里始得知的,后来从网上找来电子版,又购得纸质书,是青年联家娄希安的笺注本【延伸阅读:娄希安|鸿篇以外见痴人】。当得知笺注本出版,我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句话:
曾老师微信朋友圈截图如果这本书早二十年面世,那么当今联界……
省略号后面的话没有说。刚好可以在这节课好好说说。
特别提示:本文为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第1期教学内容。【延伸阅读:第一节 用13年写征联的经验和教训,换你直走正路、少走弯路】如需要阅读全文,请付费。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第2期春联实战班即将于2019年12月初开班,详情请看链接:每年春联征集总奖金逾300万,你能分到几杯羹?付费阅读本节课的联友,若报名参加训练营第2期春联实战班可以获得优惠。报名请留言或私信曾老师。
二、如何学习《对联话》 和《楚望楼联语》
(一)从四个方面学习《对联话》
关于《对联话》及其作者吴恭亨,大家可以百度了解下。也可以看我发给大家的研究资料。这里从略。《对联话》主要收入清代的对联。可以这么说,《对联话》里的清代对联,代表了清联的最高水平和总体风格。所以,我们这里讲如何学习《对联话》,其实就是讲如何学习清联。我重点讲讲我们该向《对联话》学习的四个方面:
1、学习清联工巧的对仗。
一般认为,对仗是对联最本质的属性,是对联唯一的文体要素。对此,清代联家可以说高度认同并且自觉遵循,发掘和发展了各种对仗技法,有的对仗工巧几至变(极)态(端)地步,令人炫目称奇。以《对联话》所录两副祝寿联为例。黄碧川贺湘籍陕西提督李某之太公六十寿联云:“哲嗣李将军,七二精英,百二锁钥;寿星柱下史,五千道德,八千春秋。”俞樾贺李鸿章七十寿联云:“岳降崧生,溯道光三年,到光绪八载;羔炰酒载,先上元十日,祝元老千秋。”(此联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题为“李少荃相国六十寿联”)数字之对,重字之对,极为工巧,堪称妙绝。我猜测,若未想到自认拿得出手的对仗手法,清代联家是绝不肯轻易作寿联的,否则恐被人耻笑。反观今人对联的对仗运用,主要存在对字死板、相对宽泛、技法单一的弊病。在一些联集中,很难找到精妙的颜色对、数字对等小类工对,自对、借对等特殊对法,重字、复辞等修辞手法,充斥的大多是“四海”对“千秋”、“锦绣”对“和谐”之类。暨南大学朱承平教授在搜集374个传统偶格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99种对偶修辞,而清联几乎囊括了对仗所有技法。可是今人传承得如何呢?综观今联对仗,看来看去就是那几样数得着的常规路数,清联常见的对仗手法几近失传,极少有人拿来用过。究其根源,在于相当一部分作者没有深刻认识到:对仗是对联赖以立命的命根子,是对联得以前行的发动机,是对联引以为傲的独门绝技。学习清联对仗技艺,就要打开清联对仗的武器库,十八般兵器都拿来一用,力争达到样样精通的程度。
2、学习清联灵动的句式。
对联发展到清代,句式呈现多彩多姿的风貌。有律句、散句、骈句,有长句、短句,有四字句、七字句甚至二十来字句,各种句式又有不同组合,形成万紫千红、鸢飞鱼跃的情态。如《对联话》所录陶澍题澧县澧阳书院联云:“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两个分句,一分句四字,节奏为二二(亦可为一一二),属律句;二分句八字,节奏为一三二二,属散句。可看出作者有意脱离律句束缚的尝试。又如李秀成(一说洪秀全)题忠王府寝殿联云:“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仁人。”四个分句,前两分句四言句式,且运用复辞手法,第三分句突然来一个十五字长散句,最后又以四字作结,气势磅礴,读来很是过瘾。反观今人的楹联句式安排,很难见到如此摇曳多姿的变化,比如十五言大多是四四七的安排,五言、七言的律句一度大行其道。学习清联句式技艺,就要根据内容、情感表达和实用悬挂的需要,敢于尝试选用各种句式,练就无论长联短联都可尽情腾挪、从容处理句式句法的本领。
3、学习清联多样的技法。
对联的写作技法林林总总、细之又细,没有哪一种文体技法像对联这样繁复多样,有时甚至让人觉得琐碎。前面我们已经从对仗、句式中领教到清联技法的多样性。实际上,清联的每一个毛孔都浸透着技法的血液。为窥斑知豹,重点谈谈对联特有的表现手法——拉人作衬。拉人作衬是清代人物联最常用的技法之一,曾国藩将此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臻于炉火纯青。说到拉人作衬,有人首先会想到山西永济关帝庙联:“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或许正是从这副名联中,人们产生这样的印象:拉人作衬的双方,身份、地位、功绩、名气应该相当对等,至少应该接近。但笔者经过对大量清代名家联作的初步研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理论上,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原理,任何两个(组)相比的人物都可以相拉相衬。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找准相比点(相同、相似、相近、相类、相反、相关等);二是拿捏好分寸,注意表示程度、性质等的用词。相比点只需一点即可,实践中多是两点或以上。考察清联拉人作衬的相比点,有名类,如姓、名、字、号等;有地类,如籍贯、郡望、宦所、葬地等;有时类,如生年、卒年、享年、年份、年龄等;有事类,如身世、才能、官职、业绩等。以两副挽联为例。曾国藩挽刘松山联云:“勋业略同马伏波,骨归万里;精诚差比岳忠武,寿少二龄。”上联将刘氏比诸马伏波,相比点为职业(军人,相同)、功勋(安边平乱,相同或相近)和死因(战死,相同);下联将刘氏比诸岳飞,相比点为职业(军人,相同)、品格(忠诚,相同)、享年(岳三十九岁、刘三十七岁,相近)。黄道让挽塔齐布联云:“溯七百余里潭州,八日捷,五日更捷,何物井蛙自大,妄说飞来,奇哉今古双忠武;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犹哀,惟公戎马善终,允膺恩遇,愧杀宋明两思陵。”全联将塔齐布与岳飞、卢象升相比,相比点主要有以下七点:职业(军人,相同);品格(英勇、忠诚,相同);享年(三十九岁,相同);谥号(岳、塔谥忠武,相同);战场(岳潭州、塔湘潭;相同或相近);战功(平乱,岳、卢另御侮;相同或相似);死因(岳、卢因私横死,塔因公殉职,相同或相反)。又将咸丰帝与宋高宗、明怀宗相比,相比点主要有两点:态度(咸丰恩遇塔、高宗冤杀岳、怀宗不恤卢,相反);陵名(高宗为绍兴之永思陵、怀宗为明十三陵之思陵,相同)。两副挽联主要相比之人身份、地位、功绩、名气肯定不能完全相提并论,说接近也很勉强,但找准了相比点,又有“略”“差”这类副词体现分寸感,故让人不觉过誉溢美。反观当今人物联,无论是抗战英烈还是当代名人挽联,大都是从正面歌颂,拉人作衬难得一见,未免显得单调。如能从清联技法宝库中拿来一两件像拉人作衬这样的兵器,庶几可以改变人物联千篇一律、缺失个性的面貌。
4、学习清联雅正的风格。
如何概括清联的总体风格,我想用两个字:雅和正。所谓雅,就是典雅、高雅;所谓正,就是中正、纯正。雅正,可以指称清联的主题、思想、语言乃至总体风格等各个方面。在看过太多的通俗体和应征体之后,再读《对联话》中的清联,我最为惊艳的是雅正的语言,这种语言正是当今的通俗体和应征体对联所极度缺失的。尽管当今语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刻古人的语言,但是清联中的雅正的精神还是值得今人传承和借鉴的。具体而言,清联雅正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使用典雅的语言。
如江峰青题扬州二十四桥联云:“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全联意境源自唐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勾画了一幅水天一色图和月下吹箫图,营造了一种幽静、空明、朦胧的意境,令人神往。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典雅优美的语言。
第二,运用用典的手法。
《对联话》中的用典比比皆是。比如开篇金山明月亭伊秉绶联云:“月明如昼,江流有声。”上下联出自庾信《夜听捣衣诗》、苏轼《后赤壁赋》。某氏关壮缪祠联云:“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未若髯之超群绝伦。”上下联分别集自《孟子•公孙丑上》、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以上两联都是言典。又如倪文蔚荆州府厅事联云:“问谁为倚马才,请试万言,断不吝阶前尺地;愿相戒牧猪戏,习勤百甓,慎毋抛世上分阴。”分别写与荆州相关的两个人物韩朝宗和陶侃。王叔陶知县钧诵人题虞姬庙联云:“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曾上范家船。”以虞姬、高后、西施、范蠡之史事入联。以上两联都是事典。
第三,选用地道的联料。
关于联料,我们在前面讲过,我们可以温习一下。【延伸阅读:第七节 什么是联料?成联是这样联成的】清联作者能够根据对联的使用场合恰当选用不同的联料入联。题署有题署常用的联料,哀挽有哀挽专属的联料,庆贺有庆贺独特的联料。比如王闿运寿湖南巡抚吴大澂联云:“东海苍龙,出为霖雨;南岳朱鸟,上应寿星。”吴恭亨评为“典遹堂皇,信为善颂”。这里的东海、南岳、寿星就是贺寿联独特的联料。又如蟠桃、彭祖、八千春、八千秋这类联料也常见于贺寿联中。反观今人的对联,尤其是实用性较强的对联,如寿联、挽联,没有注意到这类对联的特点,选用的是不地道、不正宗的联料,总体看来不像是寿联、挽联。如果认真研读了清人的这类对联,当认识到题署联、庆贺联、哀挽联等有常用、专属、独特的联料。
(二)从三个方面学习 《楚望楼联语》
关于《楚望楼联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娄希安先生的笺注本【延伸阅读:娄希安|鸿篇以外见痴人】里有多篇文章作了详细的介绍。娄希安本人撰写的导言,总结了六点:一是精雕细琢,对仗工稳;二是深于用事,化典无痕;三是运古喻今,自得神气;四是家国情怀,拳拳之心;五是底蕴深厚,包罗万象;六是文辞雅驯,富丽堂皇。文后附录的几篇评论也概括得很全面。陈庆煌先生总结成惕轩艺事成就有八点:一是对仗精工,二是善用活典,三是比拟贴切,四是辞采华赡,五是声律谐美,六是气势雄伟,七是境界高远,八是意义深长。时习之先生提出联艺特色有五点:一是贴切的内容,二是多样的风格,三是雅致的文字,四是工整的对仗,五是严谨的声律。康永恒先生认为有四点:一是文辞典丽,对仗精工,气韵生动,堂皇高古。以上联家讲得非常到位非常全面,要我说我也说不出更多新意来。那我就特别指出几点初学者须注意、易学习的三个方面。
特别提示:本文为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第1期教学内容。【延伸阅读:第一节 用13年写征联的经验和教训,换你直走正路、少走弯路】如需要阅读全文,请付费。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第2期春联实战班即将于2019年12月初开班,详情请看链接:每年春联征集总奖金逾300万,你能分到几杯羹?付费阅读本节课的联友,若报名参加训练营第2期春联实战班可以获得优惠。报名请留言或私信曾老师。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对联基础写作12节精品课程,请看链接:
第三节 对联写作入门的“潜规则”,你写的每副联都是这么“潜”过来的
第四节 “搜”用终生、“韵”用自如的对联神器,原来可以这样用
第五节 困扰、争论多年的对联平仄问题,这里一句话就总结清楚了
第六节 还在用词性和结构衡量对联的对仗吗?再不走出误区就晚了
第十节 对联上下联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里有一个你绝对没有听过的说法
第十二节 如果学联者人手一份《对联话》和《楚望楼联语》,还会出现那么多“锦绣”对“辉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