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大运河到长安城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唐朝时期的大运河非常繁忙。以洛阳为中心,北上涿郡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南下余杭即现在的杭州。
大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有官漕,有商船,也有行船。从余杭出发,先经江南河抵达江都就是现在扬州。然后经邗沟,抵达淮河北岸的淮安。进入通济渠,途径商丘、开封,然后抵达洛阳。穿潼关,沿渭水就抵达长安城。
余杭到长安城,沿着大运河走的话,水路两千六百里,旱路四百里。三千里长安路,这就是沿着唐朝大运河,从余杭到长安城的路途。
这三千里路途,一般行人需要用三个月左右时间。二十七岁的罗隐,却用了半年多。
这时候,他还不叫罗隐。名字叫罗横,字昭谏。二十七岁的他现在是踌躇满志。
家里虽贫,自小还能读书。余杭在唐朝虽不是富庶之地,几经治理,也非蛮荒之所。像白居易这样的先贤都曾着这里居住生活多年,文化氛围也好。进入晚唐,中原地区时有兵灾人祸,边陲的余杭倒是和平安静。
聪慧好学的罗隐,不仅学富五车,也在当地声名鹊起。小伙子其貌不扬,家世贫穷,但是挡不住才气凌人。终于也娶妻安家,到了报效国家的时候了。今年他取得乡贡资格,可以去长安城参加进士考试。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名扬四海,不付才华不付家国。
告别家人,借足盘缠,踏上了三千里长安路。出发不久,路遇白氏族人要去参拜白敏中。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堂弟,现在以外相身份坐镇江陵。在余杭罗隐名声在外,和白氏族人相谈甚欢,又慕白居易和白敏中大名。欣然允约绕道江陵,先去拜会白敏中。
有白氏族人陪伴,一路上方便不少。路过江西钟陵时还受到当地官绅接待。在这次宴席上,罗隐遇见了舞女云英。也许列席的皆是粗鄙之人,其貌不扬的罗隐,居然被这个名燥当地的当红舞女留下了印象。罗隐也不会想到,这个舞女,居然能见证他人生的坎坷。这一天是公元859年冬天,皇帝是唐懿宗李漼。
这时候的罗隐,还不知道梦想中科举考试,已经面目全非。见了白敏中之后,白敏中很看好罗隐。说正好新帝召我还朝,我会为你做援引。虽已至严冬,你还是快快启程,别误了春闱。我等开春之后也很快进京。
此时的罗隐,觉得有了白敏中的援引,加上自己的才华,高居榜首,应是十拿九稳。由于绕道江陵,多走了三个月路,终于来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此时长安城虽没有玄宗时期的繁华,但是这个地球上唯一一个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还是让来自边陲余杭的罗隐,久久不能平息。中了进士之后,当为这座伟大的城市,贡献自己的毕生。
春暖花开之后,春闱揭榜。罗隐名落孙山。
多方打听之后,原来没有白敏中的援引。不是故意。而是白敏中下殿时候,一脚没踏稳,从十多层台阶滚了下来。爬在床榻之上,五个月不能下床。如果仅仅是在家养伤,估计还能记得起来罗隐,会派人给主考官送去援引信件。可是皇帝是有名的昏君唐懿宗。这个废柴是出了名的声色犬马,最头疼上朝处理政务。遇上能干的宰相,自己再想偷懒,也得上朝。白敏中伤了不能上朝,正中下怀。宰相都没上朝,皇帝自然可以不用。所以白敏中多次上本乞老,都被拒绝。大唐就认你这个宰相!可怜的白敏中,每天爬在床上,接见那么多官吏,处理那么多公务。罗隐的事情自然就无暇顾及了。
罗隐长叹一声,时也运也命也!第一次落第是公元560年。这一年罗隐是二十八岁。
好在乡贡生可以连考三年。罗隐就在长安城住了下来。京城居,大不易。带的盘缠很快用光。罗隐就从繁华隐入烟尘。才发现繁华外表之下的长安城,深埋着贫穷和罪恶。写了首诗《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仅能看出来罗隐心怀天下的胸怀,还能感受此时他对未来高中入仕要改变现状的憧憬。
罗隐的诗,流传下来509首。然而能从中分辨出来年代和历史的却不多。在《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包括《唐代才子传》里面,关于他的传记,都提到了““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但是少时写了什么作品,并未给出。甚至最让人熟悉的《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也无法考证写出来的年限。唯独在长安这些年写的诗作和文章,才有明显的时间痕迹。也就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见证了晚唐的腐朽,和一个倔强的灵魂抗争命运的整个过程。
在长安城住下来后的罗隐,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贫穷是免不了的,但是还能活下去。北上山西,西出洛阳、开封去游学。途中结识不少学子。也在这过程中,写出了很多诗歌作品。随着这些作品流传,让他有点收入,并且在长安城也有了点声望。各种赞美让这个年轻人飘了。
由于盲目乐观,罗隐第二次科考没有寻求援引。自然是落第。
关于他第二次落第《旧五代史》有记载。主考官判:”貌古而陋” “乡音乖剌““性简傲”。不是因为文采,而是因为相貌和官话不佳并且脾气不好。这打击也太狠了点吧。这一年他二十九岁。
两次落第的罗隐,没有心灰意冷,而是越挫越勇。总结了前两次失败教训,积极接纳援引。最漂亮的援引是令狐绹。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澄在罗隐第二次落第时候中了进士。罗隐专门为他写诗祝贺。这事在《唐诗记事》上有记载,但是翻遍罗隐留下的509首诗,居然找不到这首诗!这首诗被当时宰相令狐绹看到,说了句话: “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
第三年科考,临时加了个题目,是皇帝唐懿宗加的。关中关西大旱,废柴皇帝不知道哪根筋出了问题,想当一回尧舜。增加题目:安得天公降甘霖。
罗隐对科考题目本就信心十足,现在又加了他的更强项--论。自然志在必得。洋洋洒洒,提出了不应该把心思放到虚幻求雨上。而应固民本,兴水利,济民困,以求长治久安方乃兴国之道也。
有宰相令狐绹的提携,诗文写的精彩,这篇论更是气势磅礴,精彩连连。主考官就把罗隐的答卷当成首卷,交于皇帝御览。这是罗隐十次科考最接近考中的一次。
然而,命运继续给罗隐开玩笑。这个奇葩皇帝拿过罗隐这篇论,看完后勃然大怒: “问尔得雨策,奈何无策而赘言!何其愚者乎!” 。掷卷龙案下。罗隐就这样第三次落第。
这一年罗隐已经三十岁了!囊中早已空空,乡贡身份也失效。偌大长安城,竟再无他立锥之地。有家不能回,一是没路费回不去;二是回去了又怎么办?来参加科考时就是负债而来,回去了徒给家人增加债务而已。
第三次落第对罗隐打击最大。从他的《投所思》这首诗里可以清楚看到: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
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得病,穷困,迷茫。从一个踌躇满志的有志青年,到一个心如死灰的失败者。仅仅用了三次科考,三年时间。这种遭遇,放到现在这个世界,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跳楼自杀。
但是,罗隐就是罗隐。短暂失落之后,他又一次站了起来。总结了三次失败的教训,得出了自己就是自己,无论怎么想成为别人眼里的能人,最后只能是画虎类犬而已。那就做我自己吧!这次站起来的罗隐,从一个被梦想驱使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敢于面对惨淡人生的斗士。
第一件事情,要取得明年参加科考的资格。离长安最近的是京兆府。一路讨饭,抵达京兆府。很幸运也是情理之中,取得了京兆府的乡贡资格。再一路讨饭,回到长安,备战来年科考。
第四次落第、第五次落第、第六次还是落第。在外人眼里此时罗隐好像中了邪,就给科举杠上了。罗隐对自己落第好像不那么介怀。喝醉之余写了《自谴》这首诗: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第六次落第之后,他又失去参加科举的资格。
不过这次他没着急。因为忙着写书挣钱。三十五岁时写了本杂文集《馋书》。里面写了很多篇,上至君王诸侯,中间贪官污吏,下至市井刁蛮,把世间人性丑恶,通通骂了个遍。在长安城一时成了畅销书。钱是挣了点,但是毒舌的身份就实打实套在了他身上。用他从兄的话说就是: “馋书虽胜一名休”。除了这本给他带来生活费的《馋书》,还写了《太平两同书》,全面展示了治国治政理念。
于是,整个长安城知道了这个狂傲不羁,充满理想和斗志,浑身本事的罗隐。大家都在看,朝廷有没有胆识敢录用他。
管他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罗隐先北上河间府取得乡贡资格。三十六岁的他准备参加第七次科考。但是第七次考试他缺席了。遇上战乱。等战争平息,回到长安时候,春闱已经结束。
罗隐也没啥遗憾的,反正即便参加也是落第的命运。就是有点对不住大家,让看热闹的长安人,少了次骂朝廷的机会。
此时的长安城对罗隐来说,算是如鱼得水。有很多地方可以弄到生活费。在他509首诗里,够一百篇是写给有钱人的。写得很水,能得以保存,估计是这些有钱人珍爱缘故。这些水诗,对罗隐最大的帮助是让他在长安城有了生活基础。但是对他科举考试却无任何帮助。
三十九岁的他,第八次参加科考。第八次落第!这次落第还很耽误事。就是隔了一年才考,中间不知道什么原因全国罢考一年。就这样罗隐这次取得的乡贡资格只用了一次!
八次科考呀,此时罗隐离开家乡已经十二年。家乡的妻儿怎么样了?年迈的老父亲还好吗?偶有家书,读后徒增烦忧而已。寄回的家书,也只能报喜不报忧,只说等我功名之日,定能衣锦还乡。
长安人喜欢看罗隐能高中却落第的热闹。罗隐也是斗志昂扬。也有很多人劝说罗隐要认清社会局势。曾经一起参加过科考,已经是进士及第的友人刘赞给他寄来一封书信,还附一首诗《赠罗隐》:
人皆言子屈,独我谓君非。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
年虚侵雪鬓,尘枉污麻衣。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
此时全国藩镇割据已经很严重了。既然朝廷大门敲不开,不妨试试藩镇这扇窗。刘赞真心规劝,终于让一根筋的罗隐有了触动。三十九岁的他,终于踏入了第二条路,求职藩镇。
先到湖南,谋得衡阳县主簿职位。他这臭脾气,干了不到半年,就和县令杠上了。正好有家书来,说父亲病重。辞官回家。
路过钟陵,又遇见当年的舞女云英。初遇还是十三年前,现在罗隐已经四十岁。云英见他很惊诧说了句: “罗秀才犹未脱白矣”。百感交集的罗隐写了《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呀!这次偶遇,再一次激起了罗隐继续科考的心。
回到家乡,葬了父亲,一年满孝后,沿着大运河,又回到了长安城。
四十四岁时,又在京兆府取得乡贡资格。可惜第九次科考还是缺席了。这次缺席的原因,我查阅了这么多资料也没找到。应该不是丢了准考证这样的低级错误。这一年大唐的皇帝已经换了,换成了更垃圾的唐僖宗。这时候离黄巢起义还有三年时间,整个社会已经非常混乱。大概率是因为战乱。
四十六岁的罗隐,参加了他的第十次科考。还是名落孙山。好战的罗隐并未心死。
但是老天爷没有给罗隐更多参加科考的机会。等他准备第十一次参加科考时侯,黄巢起义爆发。全国陷入战乱状态。
这场农民起义从一开始就轰轰烈烈,很快就席卷全国。罗隐为躲避战乱,隐居九华山。一躲就是八年,直到黄巢起义被扑灭。
八年战乱,水深火热。然而对罗隐来说,最大一件事是唐僖宗在逃往西蜀的路上,遇见一个耍猴的。因为猴耍得好,皇帝居然下旨封这个耍猴人为五品官职。罗隐闻听后,万念俱灰。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东西,到头原是一场空。悲愤之下,写下了《感弄猴人赐朱绂》: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改名罗隐,从此再不言科举考试。
从二十七岁第一次参加科考,到五十五岁彻底放弃科考。罗隐用了二十八年时间。沿着大运河到长安城,来回好几次,中间一共参加十次科举考试,缺考两次,其余全部落第。史称“十不第”。
罗隐余下岁月,回到老家余杭。任职钱塘王钱缪的藩镇。政绩还不错。一直保持着自己一身傲骨。终年七十七岁。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
沿着大运河到长安城,三千里长安路。罗隐走得好艰难。
附录:
参考书目:
1,《旧唐书》本纪二十一,传一百二十二,传一百一十六,传一八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
2,《旧五代史》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5月。
3,《唐才子传校笺》卷九,中华书局,2002年。
4,《罗隐集》,中华书局,1983。
5,《江东才俊:罗隐传》,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