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鹿鸣九州——文人墨客的“鹿文化”
近日,北京九漉养殖有限公司的员工们在一年的辛苦劳作之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欢度盛宴——吃鹿肉、喝鹿酒、赏鹿字、品鹿画。这次参加这场盛宴的还有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书法文化导师北京九鹿鹿业集团文化大使,全国名家敬老书画院常务院长、艺术总监——张文军老师,现为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公安文联副秘书长兼书画专业委员华秘书长、北京九鹿鹿业集团顾问——魏增宇老师,全国青少年美术活动组织委员会副主席——崔绍山老师。CCTV-7《农广天地》的摄制组也一同参与和记录了这次盛宴,一同体验传承中华民族的鹿文化。
在北方,每年的6-8月,是收割鹿茸的时节。鹿茸是梅花鹿头顶上,没有骨质化的嫩角,上面长有绒毛,里面含有血液。一般在六月份,第一次收割的鹿茸,个头大,是第一茬茸,也叫头茬茸。收割之后,梅花鹿还会继续生长鹿茸,再次收割的鹿茸,称为二茬茸。
我国是世界上养鹿最早的国家,自商周时代就开始养鹿,历代相传,历史久远,比新西兰早100多年。据文字记载,商纣王曾筑“大三里,高千尽”之鹿台。
诗经也有文述“王在灵囿,麋鹿攸伏”,与民共之等,当时主要饲养麋鹿、梅花鹿和马鹿,供奴隶主观赏、狩猎、祭祀和食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较大的鹿苑,养鹿开始规模化,五代时期则有“养鹿刺血和酒而饮”之记载。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所注《本草纲目》则对养鹿及鹿的用途有了更详尽的记载,《本草纲目》曰:“用初生壮鹿三五只苑囿驯养,约三年内取精液用之”。我国是世界上利用鹿茸治病最早的国家,古典医籍《神农本草经》记载着鹿茸“味甘、性温、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整个活动现场,墨香与鹿味交相呼应,弥漫在所有参与活动的人群中。相互交流,用一颗包容的心和身边的每一个人交流学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