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智慧感恩的心原创精品集

没有敬,何谈孝?

2018-04-06  本文已影响597人  大漠之风_家排师

          文/大漠之风(董树芳)

没有敬,何谈孝?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家里有老人的朋友说“可让我妈给愁死了”,“我爸真的是很烦人”,“我爸我妈三天两头地吵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说这种话的人并不是不孝,反而是认为自己很孝顺。只是没有意识到,孝的本质是什么?没有敬,何谈孝?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最早是始于西周。那个时候孝的含义一是尊祖敬宗,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这种方式其实一直流传至今;二是传宗接代。对祖先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把经由他们传承的生命继续传承下去,这也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的缘起吧?

        从孝最初的含义就可以看出:没有敬,何谈孝?敬重祖先和父母的位置,敬重生命的传承,这才是孝的本质。

      孔老夫子在《论语·为政》中就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不仅仅是物质上赡养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养宠物有什么区别?

      孟子也在《孟子·万章上》提过“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可见,传统文化里面真正意义上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道理我也懂,可如何去做到呢?一遇到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就乱了方寸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孝”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一种发乎情的天伦,不是靠说教就可以做到的,只有内心有了触动,行动才会见效。

      家族系统排列工作坊活动当中,我会经常带领大家去体验:孝,首先要敬重父母的位置。

        老祖宗的智慧在一个“孝”字里已经表达得清清楚楚,“老”在上,“子”在下就是“孝”,尊顺宇宙间的序位法则去为父母做事才是真正的孝。

      有的人会说:“老人像小孩儿”。其实,很多人是在偷换概念,没错,老人像小孩儿,但不是小孩儿。

      如果你真的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老人,出发点是好的,可效果是老人并不舒服。

      为什么?因为很多人把“老人像小孩儿”这句话理解错了。它的本意是老人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心地像孩子般纯真,对所谓的名和利都可以放下了,而不是变成了不懂事的小孩子,这就是很多子女出力不讨好的一个原因。

        每一对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的伟大来自于传承生命的那个父母的位置,与地位高低,能力大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所以,敬重是敬重父母的位置。

        每一次我引导学员说:“妈妈,无论我多么能干,我都是您的女儿(儿子)”的时候,妈妈的代表都会体验到被尊重后的力量感。

        生命的法则,无论是刚刚开始爬行的孩子,还是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被需要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面对年老的父母,最不可取的就是把他们的生活大包大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成了啥都不能做的废物,成了儿女们的累赘,那是一种比死了还难受的空心状态。

      记得父亲七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大夫建议他不要再干太多的重活。突然间,他好像衰老了许多。

      后来,我在和妈妈聊天的时候说到这个问题,我告诉妈妈:“过去你和他一起上山干活他活得很充实,现在没有多少活能干了,心里很失落,这也是很多人一退休身体就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妈妈真的很智慧,开始慢慢地教给父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几年下来,他老人家又在生活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同甘共苦,什么叫相濡以沫。

        虽然父母都八十多岁了,可回到家我还会去享受父母对我的关爱。内心有愧疚,也需要去超越,因为做父母的无论年龄多大,对孩子付出会有一种踏实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孝,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低下身段让父母的心舒服。

      也有人说“孝,就是孝顺”。这没有错,但很多人把孝顺理解成无条件的顺从。其实,所谓孝顺的“顺”,不是顺应父母的所有要求,而是顺应生命的法则,也就是如其所是地接受父母本来的样子。我们的父母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神,他们也有他们的不足或缺憾。为人子女只有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才会真正地敢于去做自己。

        有人说要原谅父母的不完美,我要说你太大了,原谅是高高在上的评判之后的施舍。对于属于父母的所有,无论是荣耀,还是罪过,尊重,接纳,然后才能放下。

        接纳父母本来的样子,无论他们做过什么,他们是父母这个事实不可改变。

        接纳父母,也接纳父母之间的关系。接纳他们之间的和谐,也接纳他们之间的冲突。很多子女会不自觉地成为父母关系的审判官,出发点是想调和,结果是让他们的关系越来越不舒服,自己也疲惫不堪。

      去年有一次回老家和妈妈拉家常,妈妈说:“你爹现在添了个熊毛病”。我说:“咋了?”妈妈告诉我她不在家的时候,父亲就爱翻腾东西,我问:“他翻腾是想找什么?”“钱”“找到了没”“找到了”“偷拿了没?”“没”。我笑了,问妈妈:“妈,你知道我爹在找啥?”“找啥?”“安全感”,太专业的名词妈妈有点懵。

        我就用通俗的话对妈妈说:“你和我爹有多少积蓄,你知道,所以,过日子你心里有底儿,我爹没有。那种空唠唠的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他只是看看,却从不会偷拿的原因。”妈妈“哦”了一声,好像明白了,我也没再说什么。

      前段时间回家,看到八十四岁的老父亲,虽然腿脚没有以前灵便,但精神很好。

      和妈妈聊天时妈妈告诉我,父亲现在可喜欢出去买东西了,心情也敞亮了许多。我问:“咋回事?”妈妈说:“心里有底了呗,今年过生日,孙子外甥给的红包一千多,你爹给我,我没要,让他自己保管,告诉他,街上来了卖好吃的,他可以自己去买,我也可以轻松一点。现在可勤快了”。我听了,心里更高兴。

      事实证明,我们不去干涉父母的关系,只是把理说透,他们自己会去调整好的,毕竟,过日子,谁不期望有个好心情呢?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

        没有敬,何谈孝?孝,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敬重,对生命传承者的敬重,也是对生命本身的敬重。愿我们的孝心成为生命生生不息的纽带,愿中华民族的孝文化焕发它本有的光辉。

没有敬,何谈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