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拆书】第二十四期写作营

对待哭闹孩子的下意识和无意识

2023-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邱小猫

昨天晚上宝宝走路拌到,摔了一个大大的狗吃屎,她“哇”的一声,哭得震天动地。

我赶紧跑过去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安慰抽抽噎噎的她:“不要紧的,不痛,不痛!不哭,不哭!”

她哭得更伤心了,嗓音更大,好像有满腹委屈无处发泄,气都有些喘不过来的样子。

她外公也过来一起安慰:“囡囡不哭,不哭……”。

在杀猪般的哭毫声中,我突然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到的:“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

我深呼吸了一下,搂着她,轻晃轻拍,放低音量,温柔地说道:

“囡囡刚才摔了一跤是不是啊?摔得那么重!‘嗙‘的一记,摔得痛死了呀……哦哦哦,妈妈心疼你,好痛好痛的,我们囡囡吓也吓了一大跳,是不是?”

虽然抽抽噎噎在继续的,但她明显平静了好多。

过了好一会儿,她收了泪,指着地板,说:“邦!”

“嗯,邦一记,摔跤了”。

“哇哇~”

“哦,‘哇哇‘了对伐?”

她又眼睛鼻子挤成了一团,皱眉扁嘴。

我用额头缓缓抵着她的额头:“我们刚才摔了一跤,痛死了,又痛又怕,好可怜的。”

……

她终于平静了下来,不再哭泣。

我猛地来个举高高,把她逗笑了,咯咯咯咯地,脸颊还挂着泪珠儿。

在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有很多反应是自动化、无意识的。

比如:摔跤摔疼了、打针吓哭了、被其他小朋友拒绝一起玩了……

家长有可能顺嘴说出:“不哭不哭”、“不怕不怕”、“不疼不疼”、“不要紧的”之类的话。

孩子的感受却是:“明明我很害怕呀”、

“明明我很疼”、“怎么就不要紧了呢?”

孩子的感受不被理解,不被看见。他们也许会觉得:“爸爸妈妈说的不对”、“爸爸妈妈在骗我”、“爸爸妈妈不可信”……

爸爸妈妈真的想骗孩子吗?爸爸妈妈想忽略孩子的感受吗?

也不是。

只是看见孩子哭那么伤心,自然而然就做出来、说出来了。

因为爸爸妈妈长大了,确实觉得这不外乎一些小事。

哪个小孩子不摔跤?

哪个小孩子不打针?

哪个小孩子和伙伴没有摩擦?

……

在漫漫人生长路,真的是微不足道。

我们心里也许想着明天要和客户敲定的合同、向老板汇报的ppt,想着爸妈的体检报告、预约的就诊时间……

哪个不比摔跤挨痛更重要?

成年人的世界里,摔了,还不是得咬牙忍着,起身拍拍土,继续往前行?

身体上的摔跤,只要不伤筋动骨,真的不要紧啊,无非是疼那么一会会儿而已。

可是,对那么大点儿的、未经世事的、软软糯糯的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他们经历过最大的疼痛、最深的恐惧啊。他们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们想要得到我们的安慰、理解和抱抱。可得到的,却是自己感受被否定、被忽略,甚至被指摘不够勇敢……

恐怕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真的是很是委屈吧。

爸爸妈妈并不想造就这份委屈。也许小时候也曾被这般对待,所以会自然而然重复这样的行为和话术。反应之快,甚至不必经过大脑的理智思考,就能顺嘴流淌出来,成为模式化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也许会形成代代相传的集体无意识。

只有让自己慢下来、停下来,不断反思、不断觉察,通过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践行,时刻观察自己、也观察他人,才有可能从这份无意识当中抽离、转变。

人生是一场修行。

养育孩子更是一个不断觉察自己、修炼自己的过程。

但愿我能有知有觉地引导陪伴,让你无知无觉地快乐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