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101《认知驱动》随记
1.无法运用的知识,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若只是沉迷于读书而不注重实践,就会面临“道理都懂,但就是过不好一生”的局面。
2.判断一个人是否觉醒有三个依据:
一是“愿望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从“浑浑噩噩”的状态转而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
二是“方法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其行动力从盲目的毅力支撑升级到科学的认知驱动。
三是“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事,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目标觉醒”就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觉醒的最终依据。
3.主动做成一件事的标准: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自发地做一件事,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首先,这件事是一个自发的长远目标,而不是被外力强制去做的短期目标。
其次,如果你决心去做一件事,那就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做成,而不是随便玩玩。
4.如果你仍然想不清自己该做什么,那就想想自己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或痛点吧,因为需求总是最好的牵引。
5.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缺乏自我觉察的元认知能力,所以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喜悦不够敏感。
他们处于那种“不是特别痛苦,也不是特别喜悦”的中间状态,前无拉力、后无推力,心里想过更好的生活,但身体充满惰性,于是成天在“想变好”和“想偷懒”之间拉锯,无法主动做成一件事。
6.一个聪明的成长者一定会提前布局,借助已经拥有的无压环境,积极探索新的人生目标,从内心出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在喜悦的激励下继续创造新的价值和成就。
否则,我们很可能慢慢回到喜悦和痛苦的中间地带,然后再次陷入迷茫,直到重新跌入低谷、出现新的痛苦后才开始改变,周而复始。
7.人的驱动力分为两种:逃避痛苦和追逐快乐。在痛苦的逼迫下,我们努力奋斗,改变自己,但最终走得更远的,一定不是那些在痛苦消失之后就止步不前的人,走得远的人必然会主动转换动力源,在内在喜悦的加持下继续前行。痛苦是引擎,喜悦是燃料。
8.就个人成长而言,我们也应当扬长避短:在刚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时,让自己尽情地试错,这样才有机会找到“出口”;一旦找到“出口”,我们就全力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标。
9.“七年就是一辈子”这个概念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
①它能让人彻底告别焦虑,不再急于求成
从7年的时间跨度来看,我开始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主动降低心理期待,告诉自己要能忍耐暂时的进步缓慢。当下的沉寂不算什么,我相信只要盯着长久价值去持续学习和产出,就一定能走到复利曲线的拐点。
②它能让人聚焦目标并拥有真正的成果
如果在7年的时间里只专注于一个领域或只做一件事,我们会变得非常从容。就算我们一开始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去试错,比如允许自己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去寻找目标。毕竟我们有7年的周期去做成一件事,完全不必着急。
③它能够让人持续学习,终身成长
“七年就是一辈子”犹如一个时钟,到点了它就会提醒我们更换赛道,走出舒适圈,去接受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