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018-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地底岩浆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意译

      青碧的天空中,白云飘荡;广阔的大地上,落叶一片金黄;这秋色铺天盖地,一直延伸到水面上,与水波一起绵延荡漾;水波上的水雾朦胧氤氲,青翠中透着一股寒气。夕阳映照着远山,倒映在水中,秋水与长天相接;可恼的是那绵绵青草,铺展到夕阳之外的远方,那远方有我的家乡啊!

      思乡使我黯然神伤,旅途的愁思也缠绕不休。如何才能排遣我思乡的愁苦啊,除非是每天夜里多做一会儿关于家乡的美梦。梦不成之时,梦醒之后,明月之夜,不要一个人登上高楼,凭栏遥望故乡,那会更加增添惆怅;不如举起酒杯来浇灭思恋的愁苦吧,哪知道,酒一入肠,每一点一滴都化作了思念家乡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词的题目有三种,《苏幕遮·碧云天》《苏幕遮·恨别》《苏幕遮·怀旧》。我认同第三个题目,“旧”,据考证,应该是词人1040—1043,西北戍边防西夏的这一时段。在这一时段,他还写了著名词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那么“怀”是什么时候“怀”呢?董平在《西湖波上寒烟翠》一文中,从景物地理特征、叙事字里行间、思想感情三个角度分析认为,应该是皇祐二年(1050)在杭州所做。这个是否是定论,还需要考证,但由此可以推知,词人的“追旅思”的感情是及其复杂的。

      上阕写景:境界扩大,色彩秾丽。作者选取六个意象,碧云、黄叶、秋波、寒烟、斜阳、芳草。写景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景而情。看似平常之秋景,普通的词句,经词人巧妙组合——头顶是碧蓝、高远的天空,脚下是金黄、广阔的大地,眼前水波上翠色的寒烟氤氲,远处夕阳的金辉映照着山,水,又与天相接,这秋色真是际天极地,色彩鲜明。更妙的是结句,词人化用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之句。放飞想象,抱怨“芳草”铺展到远方,惹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我的家乡也已入秋,我却不能欣赏到家乡的秋景;有游子回乡了吧,家乡的亲人在盼望着我回家吧……使这句既成为上阕写景的点睛之笔,又是下阕抒情的引子,并且使词所描绘的空间无限扩大。

      秋天,“碧云天”,显得更高,更辽远;“黄叶地”,由于草木开始凋零而显得更空旷,更广阔。立于这样的天地间,曾经被西夏称为“胸中有数万甲兵”的军将,作为参与庆历新政“奋不顾身”于天下的官员的词人,也不会不顿生巨大的苍凉感吧;加上水汽中透出的寒意,以及词人此时被贬谪的身份,回想曾经的雄心壮志,一定会思潮起伏吧。所以我觉得,上阕扩大、秾丽的景,已经为下阙的抒情蓄足了势,“芳草”句不过是词人有节制地巧妙地开的一个闸门而已。

    下阕抒情:真挚、浓烈,愁肠百转。首句直抒胸臆,“黯乡魂”,一个“黯”字,重浊中,传达出强烈的思念之情,“乡魂”,感觉思乡之情深入骨髓;“追旅思”一个“追”字,把旅途中的愁思拟人化,它一直纠缠着词人,无休无止,甚至像毒蛇一样盘踞心里,啮噬心灵。这愁思不像《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那么纯粹——思乡与建功立业之矛盾,能很快做出抉择:“燕然未勒归无计”,即使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会毫不犹豫地坚持。而现在,庆历新政失败,自己是被贬之人。回乡,不能;建功立业,只能是煎熬自己的美好愿望,所以词人才会如此惆怅。接下来“夜夜除非”,从反面入笔,达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愁思很难成眠。那这日复一日的漫漫长夜如何熬过呢?“明月楼高休独倚”——尽管自然景象如许诱人,却因独自一人形单影只,不能独倚高楼而愈增怅惘之情。词人不知道有过多少次的尝试,多少次的苦闷,多少次的痛楚,才会对自己发出这样的警告。无可奈何之下,唯有寄希望于酒杯,希望能在酒醉中得到暂时的麻醉与排遣。哪知道,酒入愁肠,每一点每一滴,都化成了相思的滴滴眼泪。最后一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比“举杯浇愁愁更愁”更形象,使抒情达到高潮。词人的愁思真是浓得化不开,揪心揪肺,摄人心魄。

        回味全词,词人的感情虽不似刘禹锡那般乐观激进——“晴空一鹤排云上,别引诗情到碧霄”;却也不像大多数“秋思”诗词那样“逢秋悲寂寥”,比如,  同样是意象的组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让人“断肠”。而范仲淹在《苏幕遮》中,除了浓浓的秋意之外,除了浓烈的愁思之外,我们很难产生很锥心的感伤。

      古诗文网评价说“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范文正先生的词作为什么“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呢?我略作了考证:

1.与作者的性格与审美情趣有关。《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他“性内刚外和”“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他少孤刻苦自厉的成长历程,培养起坚强、担当、慨然天下的性格。在文学审美上,他受孟子、曹丕、陆机、刘勰等“文气”说影响较深。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神居胸臆,而志气充其关键”“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他的经历、性格培养起他特定的“气质”,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表现在作品中,多有境界开阔,遣词爽利,文气畅达、情感真切自然之感,少受花间词的影响。不管是读他的诗,如《江上渔者》,还是词《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还是文《岳阳楼记》,都有这种自然真切,柔情中有豪迈,豪迈中有温情的审美感。

2.与作者的政治胸怀有关。作为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忧乐天下情怀的士子,作为被西夏称为“胸中有数万甲兵”的军将,作为参与庆历新政“奋不顾身”于天下的官员,范仲淹的情怀不是浅吟低唱,不是哀婉缠绵,也就是他不属于小我的“小时代”,而是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时代”。所以,他的思乡情,也掩盖不住慷慨悲壮。

人云,知人而论文,知时而论文。结合范仲淹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审美趣味、胸中抱负,我们发现,范先生《苏幕遮》中的寸断的思乡情,不只是个人的,还有着“何以家为”的家国情,所以这种情,与其说是悲苦不如说是悲壮。这种情,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真切之说。唯其“真”与“壮”才有了这首词独特的历史位置与独特的审美感受。

        我,作为一个小老百姓。词人那种纠缠不休的家国情,体会得不多也不深。但立于广阔天地间,顿觉自己渺小如蚁;顿觉自称“万物灵长”的人类,面对天地,无能为力处还太多太多,我是有很多次体会的。下面是我今夏游青海后写的一些文字:

        ……我们的行程是坐飞机到兰州,转乘汽车到西宁。飞机一进入甘肃省,脚下的苍凉便令我心潮澎湃。先是出现一边光秃一边绿的“阴阳”山,接着是莽莽苍苍的秃岭,只有偶尔山谷有水的地方,才会有一些绿带,有几户人家。黄河,在这一带,也不过是一条黄水沟。我不禁想起人类上天、入海的壮举。这秃岭,恐怕暂时是我们人类无能为力的了。

  坐汽车前往西宁,那秃岭就看得更真切了。它高大兀立,绵延不绝,却几乎寸草不生。并且,它不是黄土高原上那种粘度高、坚固的黄土,而是灰色的沙土。真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用处。令我想起了《星河舰队》的背景,这样的地方还有一个用处——拍奇幻的电影。

        青海的荒山,还不止一种模样。从西宁去祁连县,出西宁城不远,又是嶙峋的石峰荒原......

……我更感谢青海,让我回头敬仰中华民族先人的大智慧——敬畏天,敬畏地,做好人的本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