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我不曾到过的绍兴

2019-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好文张

这次来绍兴是动了心念的。均相的温州行留下一个遗憾,说刚平没来,我心想着也许趁着七十周年国庆可以抽空过去会会。另外就是同事的游记无意中勾起一些回忆,每次去绍兴都倍感怡悦,时隔多年,是该再去走走。我是到临行前晚在侄子的婚宴上才订的车票,一来是怕临时有事走不了,二来喜欢来去自由,不要被确定的行程困扰了心情,徒添烦恼,所以还是一切顺其自然,有空有票就走,没空没票就不走,不用自己做决定,也算是一场说走就走的独行。一早赶着高铁就出发了,两个半小时还是有点长,再熬两年等杭温高铁通了,去绍兴也就一个小时了。绍兴北还没到,刚平就早早在外面等了。每次他总是特别念旧、周到,又特有班长范儿,尽集绍兴师爷之优,也正是同学们心中最柔软之处,跟他一米八的外表略有差异。绍兴北不大,像一个轻轨站,从站台到广场非常方便,没有出站的烦恼。绍兴也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建高架修地铁,刚平的老家东浦是黄酒小镇,联盟村也被推平了,绍兴人的乡愁也要被装进钢筋水泥的森林。官员的政绩是老百姓心头难以提及的痛处。安昌古镇是个免费开放的景点,所有的民房依河排开,人们傍水而生,原生态的质朴,路、桥、房几乎没有重新修过,也没有人山人海,正合我意。入口进来的长亭轩榭靠着水边,几株杨柳抚风,远近石桥相望,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古镇的中间一条大马路川流不息,时刻提醒着我们,这里虽然没有乌镇、周庄那么出名,可一切都照旧着呢,少一分商业化的气息,多一分过生活的真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原住居民的面目安详,透露着江南水乡的秀气,据说出过不少有名的师爷。我们沿着河边长长的古道走着,踩着发光的石条让人一时忘了今朝何年。路的一边就是河,时常有游客坐着乌篷船划过。路的另一边就是各种店铺,有饮食小吃、卖杂货的、卖特产的,还有手艺人,做独木的、理发的、好多非遗的,政府特地在此搞了非遗小镇这么个主题。店内的陈设也是老式的,小老板们操着本地的口音,总之让人感觉特别真实而且有年代感。这是古镇的成功之处,兴许温州的梧田老街也应该是这种味道。我们在一家箍桶店停下来,店家只顾自己做着木工,这么古老的手艺跟我小时候见过的差不多。各种木制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米升、水桶、脸盆、脚盂、痰盂、马桶…不过没见到温州的鹅篼,一种到河边洗衣服的盛具。刚平说,现在绍兴传统婚俗还保留着这些木制品的仪式感,只是做一套缩小版的摆摆样。不过小叔子搬嫁妆有红包拿,这是铁定的,跟温州也是一样的习俗。相比而言,现在的塑料制品确实显得没有多少文化味。时代变得太快,上千年的传承竟找不着了归宿,幸好有这一方老街可藏。再是转到一家剃头店,那种八十年代的铁转椅,跟我勇哥那时用的一样。虽然笨重,却保险用上几百年。过去的人对什么东西都值健。还有杂货铺的门口停着一辆小三轮,那凤凰69式的自行车头,可以把时光拉回到几十年前。河道很长,古道也很长,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店铺,延绵几公里。店铺中间的小巷别有一番味道,两旁的石墙比人还高,两个人对面过来就要侧着身子了。脑海里飘过的是戴望舒的雨巷那种画面,想象着有一个旗袍女子撑一把油纸伞,正要迎面与你擦肩而过,或许你有意无意摇摆一下就好碰到一起,然后开始一段彬彬有礼的搭讪。正想着想着,不知哪里丢出一把玩具伞在我脚下来。边上热情的店家喊着“丢东西啦,丢东西啦。”我也下意识地捡起递过去。转身只见一家“师爷馄饨”就在眼前,仿佛都是安排好的,早饭刚好还没吃。绍兴的馄饨皮没温州薄,但口味倒是差不大,也是加了紫菜吹虾。绍兴民间自古也有好多保存食物的腌制发酵方法,什么梅干菜、豆腐乳、豆瓣酱等等,所以除了绍兴黄酒有名,各种酱料也是很有名的。最有名的就是中华老字号仁昌酱油了,舌尖上的中国来拍过。路过酱缸,一阵香气扑鼻。翻翻礼品装的牌子,售价518,这酱油可吃不起,赶紧出来呼吸几口免费的江南空气。可能是节日的原因,街上的小吃摊一字排开,空气中夹杂着酱鸭酱鹌鹑腊香肠茴香豆煮肉丸蒸米糕的味道。有种南瓜花,外面是南瓜糊,里头是红豆沙,放进模具里烤熟像朵南瓜花。还有一种笋干豆,若是温上一壶太雕,一颗一颗地往嘴里丢,时不时吟一句“多乎哉,不多也”,恐怕要玩哭鲁迅先生咯。当然,喝着小酒,最搭的肯定是听着小曲儿。绍兴的民间曲艺除了社戏还有宣卷,唱的些因果故事、民间传奇,真正是寻常人家都有的。古镇上的大户人家可不少,这里可是出师爷的风水宝地。师爷这个称谓算是包罗万象,大到宰相首辅,小到账房笔录,古来今往集大成者共和国周总理是也。绍兴的人文历史太厚实了,都是一等一的大家,最近王阳明的热度非常高。然而那些大家自然都是大家的事,与我们自己心头的事无关,与此刻的安昌无关。有时间还是要多出去走走,一个地方走多了,自然就走进心里去了。深秋的雨来得还是有点猛,田里的稻子倒了不少,几个老农已经下地抢割。秋风又起,人生几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