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生命的消失,再次证明电击、体罚戒断网瘾,不可取!
案件回顾:
2019年2月19日,李傲案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终于对该案件给出了终审判决,但李傲的母亲刘女士仍对判决结果感到不满,认为法院判决轻了。
2017年8月3日,18岁的网瘾少年李傲,在其父母的授权下,被合肥正能青少年特训学校(下称“正能教育”)负责人及教官强行带到该校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的教育基地,进行网瘾强制戒除;约44个小时后,8月5日下午5时许,李傲被发现身体异常,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过法院调查显示:李熬死前,进食、饮水、作息被限制,并遭到教官殴打。最终,李傲因高温、限制体位、缺乏进食饮水、外伤等因素,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死亡。
李傲的案件并不是首例,2009年广西省邓森山也因在少年集中营强制戒除网瘾被体罚折磨致死
明知以虐待为主的治疗方式,家长为何前赴后继?
网瘾近些年似乎越来越少被人提及,毕竟2018年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8亿,低头族、手机党也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全名皆有或多或少的网瘾症状。
但青少年网瘾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这是由于相对于成年人,青少年心智更不成熟、自身三观也尚未形成。这些青少年往往身陷于网络无法自拔,而且部分已经演变为抑郁症、自闭症、焦虑症、强迫症、偏执症等精神症状,由此带给社会许多极端恶性案例,如天津有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13岁少年,面带微笑、双手平伸,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姿势从24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重庆16岁中学生为还上网欠的债,竟抢劫杀死一名收电费的老人;保定不满15岁的少年为了得到去网吧上网的钱,竟对自己的生身妈妈痛下杀手……
孩子的网瘾,真的已经成为许多家长的心头大患!他们也试过说教、打骂、强制隔离……但都收效甚微,为此他们宁愿让青少年集中营采用以虐待为主的方法治疗孩子的网瘾问题,只为孩子可以早日清醒,回归正常生活。
电击和体罚,是否真能戒断网瘾?
答案是否定的!
成瘾,是由某种行为或者物质不断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的奖惩体系,让该体系分泌多巴胺、五羟色胺等物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快感导致的。
网瘾也是如此,而且这种欢愉仅需要轻轻点击鼠标便可获得,而不用像学习、锻炼、工作等需要付出大量劳动。当网瘾患者的喜怒全部源于网络时,这种病态行为就会产生上面所说的抑郁、焦虑等严重心理卫生问题。
适当体育锻炼时,人体多巴胺确实会进行分泌,所以集中营采用体育锻炼的方式并没有错,可以让患者在网络外,增加另一种获取成就感和欢乐感的途径。但当锻炼这种健康的戒断方式加上体罚,大脑只会形成痛苦暗示,不仅不会分泌兴奋激素,甚至可能分泌相反的激素物质。
电击就更是无稽之谈了!一位接受过电击治疗的阿明(化名)说,“生不如死,很痛苦。 如果在做的时候可以选择死,那一定是选择死。手不能控制得扭曲,像蛋卷一样。”电击只是一种单纯的体罚,让患者因为恐惧而选择无条件服从,对瘾病治疗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抑郁、偏执、焦虑等病情时,甚至会加重病情。
为此,2017年1月7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明确提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如何戒断网瘾?
网瘾是让大脑中某个区域长期定时受到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五羟色胺,而戒除网瘾就是让这种物质回归到正常水平,所以戒瘾第一步就是调理人体内分泌系统。这和戒酒瘾、戒毒瘾别无二致,目前中、西医均有相关方法达成此项目的,高新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集两家之所长让患者更快、更有效解决内分泌紊乱的现象。
上网不会如毒品,烟酒对身体造成过多损伤,所以戒网瘾期间,身体的戒断症状很少。而由于五羟色胺的减少(五羟色胺是大脑中管理心理和情感的最主要物质),患者情绪、精神方面的戒断症状表现明显,会出现空虚、无聊、烦躁……这时往往需要心理医生进行辅助治疗,必要时也可利用药物平复患者激动的情绪。如果患者已经因为网瘾出现自闭症、焦虑症、强迫症、偏执症等心理障碍,更是需要先对这些病症进行治疗,所遇到的麻烦远比单纯戒瘾复杂。
心瘾是戒毒瘾最难的部分,网瘾也不例外。心瘾的治疗,无法做到药到病除,只能通过心理引导的方式进行救治,心理医生会采用沙盘疗法、行为疗法、正念疗法、森田疗法等对网瘾少年进行心理矫正,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过程看似容易,其实可不仅仅是说教就能办到,体罚更不可取,必须医患双方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方可实施,需要做大量前期工作。
网瘾是一种疾病,疾病的治疗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成功案例作为支撑,切勿盲目相信所谓集中营,也希望李傲的悲剧不会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