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拉黑了那个利用我的人。”
文/菻戈
图/网络
BGM:郁可唯《时间煮雨》
01
前几天,一个朋友在微信上找我:“都不知道哪个是你了?”我一头雾水,发了个问号过去,然后她发了两张截图过来。一张是她搜索联系人的页面,我的名字打进去之后跳出来两个人。一张是那个和我同名同姓的姑娘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脱单的文字。在手机这端,我一时不知道该回什么,然后忍不住笑了。
有点伤人啊。我反应过来,这个“你”的指代对象是两个人,她没有把话问死,就是想根据我的回答来判断我是其中的哪一个,而她之所以主动来问我,不过就是出于对那条脱单说说的好奇与八卦。
02
我仿佛听见了岁月温柔的一刀。
这个朋友是我高中同学,以前玩的还不错,甚至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还给了我很多建议,大学几年,我们算一直保持着联系。
一开始我们还会聊聊彼此的生活,在生日的时候送个祝福。越到后来,我们的聊天内容基本就是她发来链接,让我帮忙填问卷或者投票。我挺烦的,但想着她以前人还不错,有时间老同学帮个忙也无可厚非。这几年,这种帮忙成了家常便饭,扪心自问,我自己的事都不需要这么费心。
还是觉得难以置信。6月份还帮她收集滴滴打的的电子发票,看她的截图,备注的也是我的名字,但她说不知道哪个是我,说不通!
如果清理内存,文字消息会保留。所以要么是重新安装了微信,要么是消息太多,聊天记录被冲掉或者删除。只是我的头像两年没换,又能经常收到她发来的链接,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成了她庞大群发对象中毫不起眼的一员。
03
最近读了台湾作家吴念真的《灯熄后,知交好友剩几个》一文,里面提到了人际交往的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种,是一种即使勉强也要凑合的场合,目的是广结善缘,或者为了自己(或亲戚、朋友)某些近程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在这个层次上,人与人间的关系较远,说不定“过眼即忘或用完即弃”。
第二种,广结善缘也是目的之一,不过在这个层级上,人与人之间基本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度或关联性,是为了累积情分,“养兵千日,可能用在一朝”。
第三种,往来的关系不是亲戚就是非常熟识的朋友,是婚丧喜庆的帖子或讣文必然会发出去,年节会相互送礼、致意的对象。
这样看来,我和这位朋友的关系着实尴尬,应该是介于前两种之间。认识五年,但对方算是忘记了我。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很擅长社交的朋友。她在高中的时候朋友就很多,生日时总会收到特别多的礼物。那个时候我还想过,她得花多长时间去记下这么多人的生日,以在他们生日当天回一份礼物?
大学后有次过生日,她又晒了一张很大的拼图,里面是密密麻麻,来自不同账号的祝福。我记得那天很早的时候我跟她说了“生日快乐”,她第二天才回的我,轻描淡写的一句“消息太多了,没看到你”。
高中里现在还保持联系的人真的不多,所以这个朋友我一直挺珍惜的。或许我们之间有过真心,但和她后来遇到的和追求的相比,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所以我终究还是湮没在了她的联系人列表中,唯一的价值,可能就是贡献出这个账号可以提供的一票和一份数据。我知道,这样的关系是走不到最后的。
时间真是检验一切感情的利器,我后知后觉,竟又失去了一个朋友。我没有明确地回复她,几句就结束了对话。我想了会儿,还是点进她的头像,第一次拉黑了一个人,“以后我不会再让你打扰到我了。”
04
关于交友,易中天曾这样说:
常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不一定是小人那种急功近利的目的,也许只是觉得人生在世,不能没有三五友人。
在我看来,前者可能会在短期内交到朋友,达成很多目的。但其中一方始终具有工具属性,另一方有预谋的利用注定了这段关系的危险与脆弱。而后者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选择用一颗真心换另一颗真心。这才是正确经营友情的不二法门。
从高中开始,上学的地方就离家越来越远,妈妈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深以为,朋友之间就应该像武侠小说中各路英雄那样仗义为友,我的好朋友也说,“反正能帮的尽量帮。”
其实,朋友之间但凡有点真心,所有的帮忙就只是出于好心和理解的“支持”,何来“利用”之说。
时间很贵,精力也有限,我们得给自己的朋友圈做减法。自私的“利己主义者”本不值得耗费心神,发现了,就及时剔除。失去的不重要,留下的千万妥善珍藏。
菻戈,专注写20多岁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