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风口吧,追不上的
世界杯过去的时间还不久,每次国足沦陷,或者观看世界杯的时候,调侃中国队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特别是冰岛进入世界杯而且成绩还不错,就有一个很响亮而且也是很多人的心里想法。
难道十三亿人里面还找不到十三个会踢球的吗?
但是当一些人摆出数据,证明我们的足球人才还真是没别人多的时候,很多声音就渐渐去到体育的相关制度上面。
有意思吗?没意思。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个所以然。
其实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人,如果自己的孩子表现出对足球的爱好,学校方面,家庭方面会面对怎样的阻力,你整天踢球能有什么出息,快去学习。
其实真的不是说重视教育不好,而是这些看法实际上说明了另外的问题。
很多活动和项目,在国内没有很好的成长土壤,换句话说,爱好不能换饭吃啊。
你如果踢球能踢到国家队,就算你踢得很一般,你也不用担心吃饭的钱,但是如果你只是在一些小联赛里面踢踢,可能连养活自己都艰难。梦想是要用的,饭也是要吃的。更何况还要面对很多不理解的声音。
国外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没有相关的数据可以支撑我的看法,以下只是我的猜测。
他们的专业爱好,有足够多的爱好者可以实打实的出钱养活你。
如果现在跟大家说,成功的路有很多条,大家不要去羡慕别人,要走自己的路,那么这篇文章就跟其他鸡汤文无异了。
事实上,我们能看到的或者是能想象的光鲜的通往成功的路真的不多,穷尽很多人的想象,也不过那几条。
但一向如此,便是对的吗?
我们回顾历史,社会和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滔滔向前的历史洪流,他给个人带来了什么自我实现的机会。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里提到
“科技为我们个人提供机会去发现自己,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自己。每个人一生中会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性组合,包括待开发能力、手工技能、逐渐成熟的洞察力和潜在经验,这些是其他人不具备的。即使是双胞胎──DNA相同,生活经历也不会相同。当人们将自己的各种天赋发挥出最大效力时,就会获得成功,因为没有人可以做他们能做的。完全依靠自己特有的技能生活的人是无法仿效的,所以我们珍视他们。所谓施展才华,不是指每个人都去百老汇唱歌,或者在奥运会上拼搏,或者夺得诺贝尔奖。这些引人注目的角色只是三种成为明星的传统方式,并且这些特定机会是有限的。大众文化错误地聚焦于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的明星角色,认为他们就是成功的标杆。事实上,这种上等地位和明星身份可能是我们的囚牢,是他人的成功之路给我们套上的紧箍咒。”
简单来说,我们都有自己的禀赋和才华。
而我们需要去找到它。
但问题也来了,首先我们想要找到我们的优势,需要参考系。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又是可以具体怎么体现。
其次,要实现自己的才能也需要额外的“科技”,
“我们可以把这些获得成就的机会称为「科技」,虽然通常我们不会这样理解机会。振动弦技术释放(或者说创造)了小提琴演奏大师的潜能。几个世纪以来油画和画布技术释放了画家的天赋。胶卷技术创造了电影天才。文字、立法和数学这样的软技术都会扩展我们创造和自我提升的潜力。这样,在生活中,当我们发明和创造也许会被他人借鉴的新事物时,作为朋友、家人、氏族成员、国家成员和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对于激发所有人的才华并使之最优化将产生直接影响。这里所说的最优化,指的不是成为名人,而是使自己的贡献无人可及。”
说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实现自己也需要机缘。
生不逢时,莫扎特也只能是普通的乡镇青年,梵高也只能是心中烈焰无法释放的神经质。
没准在他们之前的几万年间,有更天才的音乐家和画家,但是他们没有实现自己的机会。
但是现状是什么呢?
拿个我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
鼓吹通过写作实现财务自由。提倡写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它能够帮助人整理自己的思绪,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近来却慢慢变了味。
很多写出了点成绩的作者开始开班教学,宣扬月过几万,快加入自媒体的行列。蛋糕就那么多,分的人多了,自己的那份就少了。心里的小九九到底如何可能只有他们心里清楚吧。
再说写东西这么多人,能冒头的有几个。拿幸存者偏差来说没意思。
很多套路化写作的教学,教他们写写情感文,过一下稿子,拿一下稿费。
然后呢?这些文章给作者带来了多深远的影响?难道再过个几年,还是写写情感文?
这里无意劝退别人,自己在写作方面也是门外汉,算是给自己的一个警醒。
加之近年来的风口论,让很多人迷失心智,纷纷去追逐风口,害怕错失风口,对也希望借助风口放大自己努力的人,说一句,与其追着风口,不如自己试着自己创造一个。
就好像凯文凯利说的
“科技如何提升个人?只有通过为所有人提供机会,使他或她得以充分施展其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的机会,接触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机会,选择父母不曾选择的道路的机会,自己创造新事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