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阅读社

奇点摘抄小分队——打卡内容分享Day7

2018-04-09  本文已影响5人  文所未闻_

第7天,养成阅读摘抄好习惯。

1.Ada

花间对饮

溪边风物已春风。画堂烟雨黄昏。

水沉一缕袅炉熏。尽醉芳尊。

――宋·仲并《画堂春》选 D7

2.大胡子逸舟

用一套程序确保问题会摆在桌面上,同时确保问题根源会得到剖析,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的改进。

基于这一理由,我坚持在桥水上下采用问题日志的做法。我的规则很简单:如果事情出了岔子,你必须写入日志,写明其严重程度,并写清楚谁为此负责。如果一个错误发生,记入日志,你就没事;如果没有记,你就会有麻烦。——《原则》D7

3.沐子娟

我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无比。晴时满树花开,雨天一湖涟漪,阳光席卷城市,微风穿过指间,入夜每个电台播放的情歌,沿途每条山路铺开的影子,全是你不经意的一字一句,留我年复一年的朗读。这世界是你的遗憾,而我是你唯一的遗物。张嘉佳《从你》D7

4.赵赵

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余华《第七天》 ​

D7

5.糖糖

day7

人生从来都是啊,解决了大方向,还有小问题,搞定了第一个,还会有第二个,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烦恼和小幸福填满你的日常。

而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无视,要么解决,要么绕过去,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更多,可能是妥协。

                《人生何处不妥协》

6.阿不

D7、旅行和阅读,或许是同样的事情。觉得自己的内心空间逐渐变小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旅行。与之类似的,当我想要稍微转换一下心情的时候,会选择阅读。不管是旅行的途中,还是阅读的时候,人都是脱离现实沉浸在孤独中,处在全然独处的状态,就算那只是段短暂的时间。只不过去旅行需要做行前准备,也需要换洗衣物,相较之下,阅读的旅行实在轻便多了。只需要翻开书页,就能一脚踏入目的地,而且无需搭飞机,只要花上几分钟就能回归日常。

在我的认知里,为了获得知识而翻开一书本,不是阅读,而是念书。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7.流放

古人看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像刘禅这样把偌大一个国家给弄灭亡的,本身已经足够让人鄙视了,所谓“乐不思蜀”什么的,只是一个废物的白痴言论而已。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个人的价值慢慢被拔高,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意识逐渐淡漠。刘禅的亡国也就更容易被人原谅,转而欣赏他装傻苟活的机智了。这是两种价值观的差异,孰是孰非,由于话题过于宏大,我无法分辨。 d3

8.晶晶

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财富而是时间。千万别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趁你现在年轻,有激情,有魄力,有失败的资本,放手搏一把,让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D7《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9.易秒

奇点摘抄小分队——打卡内容分享Day7

10.sara

二,审问

审的含义 ,是对学习对象认真地研究和理解。观察地细一点。审就是学习者细致的观察力。"审"就是要舍己从人,进入对象的思维模式中去思考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楚对象。可是"问"就是在已经深入理解对象之后又跳出来,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角度,甚至是以更高的思维层次提出一系列问题。提出问题也不是为了故意刁难对方,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对象。审问就是迫使自己进入二元思维的领域。是一种换位思维训练。

三,慎思

在学习中绝大多数的问,都是要自己来回答的,这个回答问题并发现自己提问和回答的思维错误过程,也是进一步精密整理自己思维的进步过程,就是"慎思"。实际上,如果能够从越多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越有可能把对象研究的更深入 越能够真正理解和学习。"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四,明辨

国内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很喜欢拿结论的。不加思索的就糊里糊涂把别人的结论接受过去,或者,反对别人的结论。为什么接收和为什么反对,他们给出的理由和方式也简单粗糙.........

  <新教育文集>day 2

11.晴

一个人制定的目标完成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浪费掉。哈姆雷特说:“决心的本色在顾虑的阴影下变得苍白……气壮山河的冒险……也失去行动之力。”一个知道该怎么做,却无法打起精神实践的人,实在很可悲,所以英国浪漫诗人布莱克说:“心中有欲望却不付诸行动的人是在毒害自己。”    《心流》d5

12.福临福佑

人生如梦不为奇,繁华过眼勿须追。夜来忽做桃源梦,雪里时寻南岭梅。人生没有不幸福,只有常叹不足时。历尽世事岁更新,东风陌上惊尘微。——兹心_D6

13.虫子

一个人只有知道世界有多广阔,才会知道自己的渺小,才不至于自以为是,也不会夸夸其谈。——短篇文摘 D6

14.慢慢来

那一瞬,我好感动。试着想想这些画的创作过程吧。一些嫩绿的叶子,对着镜子,观察着自己的脸庞。然后迅速地画下脸部的轮廓,然后就是长久的沉默。她们一笔笔地在这张青春勃发的面庞上,刀刻般地画出嶙峋的皱纹,每一笔,都是挑战和承诺。在生命的这一头,眺望生命的那一头,万千感受,聚集一心。从郁郁葱葱到黄叶遍地。 ——《带上灵魂去旅行》 D7

15.九月

对自己有要求,不断追求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境界,那是精进。精进不是以完美为目标的,而是以更好来要求自己的。

所谓追求完美其实是在与事实较劲,与自己较劲,是以消灭缺陷为目标的。很多缺陷可以消灭,更多的缺陷,其实只是优势和资源的另外一面罢了,消灭缺陷,就是在消灭可能。《在人生拐角处》D7

16.Lu

其实,断舍离认为,被我们忽略的物品也是如此,它们身上也大多存在着不满的怨气。

所有的物品最初就是因为我们要用才留在手边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带到家里来的,所以当我们不再用或者是压根儿没用的它的时候,就相当于背叛了当时的关系。《断舍离》 day 7

17.行者无疆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的母亲》 D7

18. 颜落

奇点摘抄小分队——打卡内容分享Day7

19.艳子

奇点摘抄小分队——打卡内容分享Day7

20.一夕

可以无须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与人无损。——梁实秋 《我的人生哲学》Day5

21.六六媛

D7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傅雷家书》

22.安荣

投资基金是理财,而不是发财。我认为理财和发财的一个区别是:理财是有目标的,比如养老或者孩子的教育,而发财似乎多多益善。实际上投资是平衡你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事情,你现在投入的越多,享受的越少,但对未来的保证就多。

《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D4

23.文文

轮回非常类似:一个现象生起,同时另一个现象停止。所以,在新存在之意识里的动作,既不与前一个存在之意识里的动作相同,也不与之不同。

——《西藏生死书》Day7

24.季玫

“掌握必要的营销工具和坚持执行既定的营销计划固然都很重要,但仍不足以保证一个旅游企业会经常成功,营销工具和营销计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他们必须要以可靠的调研为基础,第二,他们必须要为本企业的营业部门所支持。”——《饭店与旅游服务业 市场营销》D7

25.栀子花开

小时候,家里人都说,好好念书。为什么要好好念书?还没有说清楚,人就长大了,学校,好像就成了好好念书的同义字。那么,在学校里好好念书,好像也对“好好念书”这件事,有了交代。年纪大了,回头想想,学校里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回想得起来的,实在不多。为什么?自己年纪不到,听不懂;其次,有能力说明白、能说到每个人心里去的老师,难遇。更要命的是,学校,至少在我上学年代,是个以考试为目的的地方,上学,全是为了考试的手段而已;为了考试,书全拆成了一题一题试题,没有什么和生命攸关的内容,也没有人想知道你的疑惑。离开了学校,很多人理智气壮地不读书了。理由是生活的现实压力好大,而为了谋生活,工具书成了唯一好像不得不读的书,“如何在三十岁前成功”之类奇怪的书,堆满了书店。人生的路,每个人就兀自向前走,每个人自求多福。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本一本文学,是一个一个多样的生命的探索,这是一个一个的探索,呈现了一种一种的生命面相,无论它呈现的是黑暗,是光明,我觉得给我们一种生命经验的借镜。——《孤独是生命的礼物》D7

26.如歌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分成生存和认知两部分,那么我的认知人生就有有明显断裂带的,它被分割成清晰的两个阶段,甚至有点前世今生的跌宕。这个断裂带的两边被一条线,被一条线索穿过,冷静而又义无反顾的切断了看似完整的认知人生。这无情的一刀让我这一生前半生不知后半生的存在,后半生拒绝再看前半生,这是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被割裂且被割裂的两半,再也合不起来,彼此再也无法相看前面的,看不懂后面的,后面的则希望,那虚度的生命最好从未发生过,或可以像录影带一样抹掉重来。                边芹《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D7

27.罗樱

从出生起,我们就在为自己不停地贴上各种标签,然后背负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标签,去和另一些有标签的人交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会间歇性地被自己的弱点缺点打败,觉得“自己太差了”“自己配不上”,可实际上,在旁人眼里,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

《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D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