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个体笔记全集

锻炼写作两不误

2017-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山人Shan

自从和菜头、李笑来和罗胖极力推荐写作之后,很多人也开始拾起来写作这个事情了。

写作虽然不难,但也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相信很多人都除了在高中“被迫”写作文之后,在大学和工作期间里或许会看很多文章,但是很少有人会持续地写作。

很多人一开始也兴致满满,但写作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党”有闲暇时间但也有很多有意思好玩的备选项,职场人士上班之余比较累,很多人回到家之后再也不想打开电脑了,就是打开电脑也可能更加喜欢看一些综艺节目来放松一下自己。

显然易见,重新写作会跟自己的很多生活习惯发生冲突,让自己不得不放下这个事情。我在开始写作的初期,从酝酿思路到最终的成稿,我需要花两三个小时时间,非常地累而且还可能写不出来。

我就一直在思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安排写作的时间,而且还不会耽误自己正常的事情。如果真的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来单独地做这个事情,想想可能还是会不长久。

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向其他人学习,这个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则。顺颐(一个社群的伙伴)推荐的讯飞语音输入法和一篇连岳的文章给我有很大的启发。当然很多伙伴包括威红、木马和心旅地持续发自定留言也给我很大的动力。参加的一个写作成长群中的伙伴持续更新文章也让我看到有很多人一直在做这件事事情。

01 一个工具

讯飞语音输入法可以及时语音转化成文字。其实在顺颐推荐这个工具以前的几个月我就知道这个工具了,但只是部分的用于简短的语音转化成文字。但是不曾想过可以把它用一写文章。直到有一次看见顺颐发文说,她在公交车上用讯飞语音输入法写了一篇周文和日常的专栏留言的事情。

当时我都会被震撼了,我之前想这些文章不是要打开电脑,端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吗?在公交车上这么嘈杂的氛围,而且可能连坐着的地方也没有,竟然可以写成一篇文章,实在是太神奇了。而且这不是没有耽误正常下班以后的时间吗?这个意味着写文章并没有成为一个负担?完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当自己站着没事儿的时候,用讯飞语音来写文章吗?

后来古典老师在讲断舍离话题的时候,讲到可以利用零散时间,比如部分高效人士写一篇策划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提前利用睡觉前、走路等闲散的时间等来进行构思。看看他们虽然嘻嘻哈哈,但是他们却往往能很高效地产出作品。所以往往成文之前,都已经胸有成竹了,而不是的当坐下的时候才能开始写东西。现在讯飞语音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你有想法时就可以随时用语音记录下来,我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这样写作就不受时间和地点影响,但凡你有时间,那怕去食堂路上的五分钟时间,你都可以把想法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甚至是等电梯一分钟都可以记录几个关键词。虽然会有部分错别字,你再小做修改还是可以接受的呀。

02 一篇文章

一开始我也写的也是碎碎念,简单来说,就是每天所思所想。时间长了发现这样可能也很枯燥,也没有任何价值(分享)。有何寻找到它的意义呢?

有一天古典老师周主题是关于强调产品具有可交付性(作品完整,有分享的意义)。怎样把我的碎碎念升华一下,提炼出一些东西,自己当然也有用,当然这个提炼的过程,也会对自己有用。分享出去的东西对别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个是我需要思考的地方。

就在这时,我看见连岳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去考驾照遇见的事情,那天人多,但是很多人都在排队,没有出现拥挤的现象。然后他以这为起点进行引申,过去大家不排队,但是现在年轻人排队,他看出中国人的素质在逐渐提高,年轻人很有希望,也引申出对下一代的素质教育,那个很多年轻人和很多父母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我当时就惊呆了,看大家排个队就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关键是还有这么多人看和点赞(阅读数量上万)。他的文章的例子不就是可交付性的代表吗?把日常生活所观察到的事情进行引申,拔高一个层次,看到背后的东西,给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而不仅仅只是自己的一点流水账,这样站在给对方看的角度上。这就是我可以借鉴的地方。

和菜头的一篇文章,写的是王菲在北京演唱会的门票(单票10万)没能卖出去的事情,但是他却引申出了和粉丝之间的互动的重要性,卖票卖的是情怀的话,王菲却并没有维护好自己女神的形象。然后他就个人关系维护的角度,也需要和身边的人进行适当的联系,否则只有当你有事的时候再和大家联系就已经晚了。然后下面有人留言,说因为看了和菜头的文章,圣诞节前给他的客户发了一些祝福的话语,然后一个客户就很大方地下了订单。这就是一个文章也是可交付性的代表。和菜头没有只是就这件事简单的发发牢骚,而是看出背后的逻辑,然后给大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指导意见。

最近罗辑思维更新的一篇文章是吴军博士写的,关于人和人工智能相互写作后人在竞争中的道德关系等进行了评论,而这片文章的起点竟然是他看到冰箱里一盒过期的鸡蛋。我的天,这两个是怎么扯到一起的?他是这样承转的,鸡蛋是别人送的,引申到中国人送礼,再引申到过中秋节送月饼,由月饼引申到阿里五位员工写代码抢月饼后被开除,从而最终引申到话题。这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可以看出吴军博士的思路跨度之大,真是天马行空呀。

这又让我想起了曾经英语中的一个简单英语用法,比如A of B,如果A是一个独立的名词,则of B应该被视为一个接在A之后的介宾结构,只是用来修饰A的。比如the city of Beijing,其中Beijing是来修饰city的。但你再观察之后会发现北京是一个具体的城市,而city是Beijing抽象之后的一个词汇。A是B的上行词。如果用这个思路来看连岳、和菜头和吴军博士的文章,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先抛出一个现象(下行词)再去找它的抽象后的逻辑(上行词),有的时候会进行同类的引申和类比。他们可能想说的就是背后的道理,但先抛出一个现象或许是为了文章铺垫,不显得突兀吧。

生物学里有一个对生物的分类,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来由大到小进行划分,按照不同的生物属性来进行统一级别的归类,然后同一级别中有不同的物种。这是不是跟上面的引申和联想有类似的关系,按照现象的特点进行关联。

昨天看见段杨杨的分享,“如何保持每天写文章,还是有东西可写”。我理解的的核心意思是对日常生活(无论是看一篇文章、一次旅行还是看个电影)你都要细心观察和留意,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事情,从中发掘出可以写的东西,然后坚持每天写出一定数量的文字。从而让思维匹配行动,养成习惯之后也就是说融入到你的生活之后,如果你每天不写点东西,你会发觉少了一件事情没干,会很不舒服一样。

03 一个“融合”的习惯

新的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系中,建立一个立体的系统,这或许是真正接纳一个新习惯的方法。

我本身很喜欢锻炼,打球跑步,基本上每天都少不了。晚上喜欢出来,去拉单杠练仰卧起坐还有压压腿。要是只有一个人锻炼,就听听歌。我现在发现这段时间可以用来,语音输入写文章,冬天在外面吹着冷风,思维特别流畅。锻炼一会儿,歇一歇,说上几句话(写上一段文字),再接着去锻炼一会儿,锻炼的时候想一想素材和语言组织,这真是一件美事。

白天走路去食堂的路上、等电梯这些空隙都可以利用上,间思考框架和要用的素材,记录几个关键词。晚上再利用锻炼或者其他时间,用语音再输入一段内容,如果有需要再丰富一下,就可以写成一篇文章了。

所以按照这种做法的施行的话,比如关键词、框架、素材整理用讯飞语音输入法进行整理。你不需要安静的坐下来,在电脑面前一个一个字的敲。自从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已经非常有热情来写一点东西了,现在已经把讯飞语音输入融入到生活中去了。

新的习惯融入到已有的习惯中去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也就是说重新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说,由非舒适区进入舒适区的过程。在这之后,需要重新找挑战,不断给自己升级,找到新的非舒适区,然后再刻意练习,重新找到一个动态平衡。这是一个相互交融和接纳,再产生新的有机结果的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