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的“冷热处理”
2019-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勤思勤语
那天中午,天热的很,心都很烦躁,刚骑车到学校。
听到某个男孩在满校园吆喝“✘✘男生进女生厕所了……”就这样,这个消息在这个校园里瞬间传播,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了这个事情。
我也没在意,刚把车停好,坐到位置上,他们班的学生可冲过来叫我,老师,不好了,两个男生打起来了。
我赶紧冲到教室,一瞅:两个人互相紧紧地拽着对方的衣服,脸蛋由于用力也憋的红扑扑的。
吆喝着倒是松开了对方,把两位肇事者揪到办公室,叫来两个班主任,开始了判理历程,都说怨对方,还把陈年旧事都能捞出来说说,谁也不让谁,一个泪眼婆娑,一个抱拳插腰。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难辨,朱老师只能让他们各自思考5分钟,再来找他说。
可是今天我们校长提到了一个“冷处理”办法,两个家伙正在愤怒的点上,肯定在怨对方,倒不如让他俩都冷静下来后,你再来处理,就会容易顺畅些。
我一想,也是这个道理,那与“冷处理”相对应的不就是“热处理”吗?
那什么时候适合“热处理”呢?比如说当某个学生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可以及时的进行表扬,这不就是“热处理”?当一个学生的字写错,你立马让他看正确的,并抓紧纠正,不也是“热处理”吗?
总之,不管是“冷处理”,还是“热处理”都要选对时机,恰如其分,否则可能背道而驰,管理学生真是门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