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简单法则》【前田约翰】:简单=长存

2018-03-11  本文已影响616人  流浪之羽
复杂=生存 简单=长存

有时,你应该尝试放下所有,清空自我
如果你为某事烦忧,忘记它
进而,你会发现,你自由了
你的真我和创造力自然显现了
------------摘自《简单法则》编辑手记

此刻我坐在电脑前写这篇关于《简单法则》一书的感想,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先不必说起因是由于先前在给简友陶熏读书的文章评论时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只是在之后构想写篇文字也犹豫了很久。

我觉得这个思考过程也挺有意思,就先写一写关于这个过程的题外话吧。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候iPhone手机好像还没有在中国出现,大家喜欢的还是苹果的那个很精致的iPod MP3。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看到书中有关iPod设计中运用简单法则的理念还是心潮澎湃的,一下子就对书里面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也许是因为对iPod的设计太有感觉,以至于如今想写这篇感想时,脑子里只是隐隐约约地记着书中提到十条简单法则,再有印象的就是书中提到有关于iPod MP3的设计阐释,其他的都不复记忆了。

为了重新了解书中的内容,我又翻出书开始读。这本书并不厚,100多页,读起来并不困难。可是我读着读着,却陷入了困惑。在阅读的过程中,当年对书中关于iPod设计那一段心潮澎湃的感觉没有了,看到开始的那几条法则,也似乎并没有像最初那样觉得惊艳。

想来也是,毕竟过去了很多年,曾经那些被认为很精巧、很优雅的设计,如今已经司空见惯,有些见怪不怪了。而随着阅历的增长,人自身也会对以前的认知有了更高的追求。这次阅读之始我似乎觉得无话可说,无甚可写。于是在重读了开始的几条简单法则之后就放下了。

在之后的几天,我一直在想着这个事,简友建议写读后感虽然有玩笑的成分,可是我觉得不管书是好是坏,也应该写出来有个交代,然而我心里还是有些茫然不知如何去写。

为了印证一下这本书是否还存在,我又到网上书店搜了这本书。原先看的那个版本的书已经没有了,替代的是另外一位译者的新版。书名还是《简单法则》,不过在书名之后加了一个副标题:“设计、技术、商务、生活的完美融合”。不禁很感慨。新的时代,往往都会跟着流行添加很多迎合潮流的东西,连书也不例外。既然有新版,说明它还是有其自身的价值的。

于是,我又开始思考:一本书,你为什么会觉得它好呢?这个问题提出来,我开始在心里梳理有关原由。

我想第一是可能需要吧,你想要学习,想要了解的内容恰好在书中呈现。其次,应该是书中的内容对你有触动吧,或许它勾起了你的回忆,或许它满足了你的精神需求。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又拿出书来,想耐下心继续看完,之后再体会一下对这本书的印象。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慢慢找到一些以前的感觉了,不过触发这些感觉的不是书里关于iPod设计的内容,而是后面的几条法则。应该说前面的法则涉及具体的设计,而后面的法则则有点上升到了哲学思想的层次。以前阅读时,对那些有哲学韵味的东西没有真正体会,此时再看却觉得有些欣喜了。


《简单法则》【前田约翰】:简单=长存

好了,现在开始说说这本书。

《简单法则》这本书不算是新书,英文版出版于2006年,中文版2007年,这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但是其中的内容却不仅仅适应于设计,在日常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这些理念都很有意义。

关于作者前田约翰(John Maeda)。

我觉得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我始终觉得一本书的产生与作者的经历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如果你非常好奇,想要细究书中内容和创意的来源,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出这些的,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可能会推理出很多原因。

前田约翰,世界知名图像设计师、视觉艺术家、电脑科技专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他是日裔美国人,从小在艺术和数学方面表现优异,但由于背负双亲的希望,他没有发挥艺术方面的优势,而是进入麻省理工就读信息科学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的艺术感觉逐渐膨胀,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前,他决定转向艺术领域,于是他赴日本筑波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那里,他先将自己“去电脑化”,专注于研究传统的设计领域,全心拥抱传统艺术。之后他的教授建议他应该创作“年轻一点的东西”,因为传统艺术一直在哪里,等到70岁再来也不迟。他转而开始以电脑为工具创造新颖的数字艺术。

就这样,他的身上不仅融合了日本和美国文化的血液,而且也是科技与艺术的混合体。

应该说他是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端的,每天接触的也是日益复杂的科技设计,然而他却动了反动之心,开始把在数字时代追求简单作为切身的使命,并带头成立了“MIT简单联盟”。

一个人能耐下心来“去电脑化”,潜心研究传统的设计,之后又积极进入电脑领域开拓数字艺术,可以想象得到,他在这两方面的功底会多么扎实!而在这样的功底之下再领悟到简单的法则,应该是他的厚积薄发。

在书的引言,他就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简单有理。

他说,科技使我们的生活更为丰富,却也使我们“丰富”到不舒服的地步。限于写书时那个年代的科技状况,他是以个人被电子邮件海洋淹没为例来说明数字时代的复杂性的,进而提出需要“简单”。

简单不仅是一种能引发人热烈效忠某种产品设计的特质,也成为企业对抗本身复杂机制的重要战略工具。

但同时他也意识到:

复杂和简单彼此息息相关,也互为必要对手。排除复杂虽然很可能是达到全面单纯的捷径,却未必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世界。

他在书中提出了10条简单法则,并针对科技领域提出了3个要点,这些法则和要点与他上述观点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简单和复杂的一种平衡。

10条法则

1 . 减少(REDUCE):达到简单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用心割舍。
2.组织(ORGANIZE):妥善组织能使复杂的系统显得比较简单。
3.时间(TIME):节省时间会让人感觉简单。

4.学习(LEARN):知识使一切变得更简单。
5.差异(DIFFERENCES):简单和复杂相辅相成。
6.背景(CONTEXT):简单的周边事物决非无关紧要。

7.感情(EMOTION):感情越多越好。
8.信任(TRUST):我们相信简单。
9.失败(FALLURE):有些事物不可能简单。

10.单一(THE ONE):简单是减少明显的,增加有意义的。

3个要点

1.远离(AWAY):只要挪得远远的,多就会显得少。
2.开放(OPEN):开放会简化复杂。
3.能源(POWER):少用,会得到更多

在上面的10条法则中,法则1~ 3为基本法则,可以在设计中直接使用。法则4~ 6为中度法则,其含义比较微妙,使用时需要做引申。法则7~ 9为深度法则,主要涉及在如何在思想上对待简单。法则10则对整套简单概念进行了总结。

上面的定义和描述非常简洁明晰,一看我们就能够基本明了其中的意义。在书中,作者在各个章节中对法则运用等等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如果你感兴趣,相信你会去看这本书。

我只谈谈我阅读里的一些体会,这些体会并不特别针对设计,也不太条理,零零碎碎的,许多都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好在也算是我的心得分享吧。

全世界最优秀的设计师在看东西的时候都会眯着眼睛。他们眯着眼睛,好从许多树木中看出树林,也找到正确的平衡。看的东西少一点,你就可以看到更多。

分享书中的故事

作者的一个学生马克在收容所当义工照顾临终的贫民,他注意到每个贫困病人床边都有一层架子,放着他们所有的家当。

当看到这种情况,他扪心自问:“在你拥有的东西已经这么少的时候,到生命的终点你还能保留哪些珍藏?”

然后他发现一枚戒指、一张照片或其他的小纪念品是经常珍藏的东西。马克于是得到心酸的结论:“到最后,真正重要的只有回忆。”

当你的整个生命缩减到一层架子上的收藏是,你会珍惜哪些回忆?生命或许复杂,但是如果你仔细聆听马克的话,到头来生命其实非常简单。

简单=长存,也许人就要活得简单一些。


很少写这样的文章,发现遣词造句都很不同,把事情说明白和对事情进行描写往往要用不同的方式。不过已经写完了,也算是一种新的练习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