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后感
纳兰词
初识的纳兰是一个翩翩公子,温柔婉转。沉迷于纳兰是被他的哀感顽艳所吸引,因为他的情深、深情,一个风流自赏的贵公子。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曲浣溪沙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诵。但是他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容若,这位相国府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词中那斑驳的、刻骨铭心的愁苦却连自己的父亲也是无法理解的。
纳兰出身与贵族家族,少年时聪慧过人,堪称文武全才,仕途上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但纳兰公子向往的却是平淡的生活,与自己相爱的女子执手一生。“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十八岁的卢氏嫁给了纳兰,鱼水相欢情无极,却无奈尘缘容易绝。仅仅三年,卢氏为纳兰生下一子,便离开了人世,只留给纳兰无穷的悲伤。纳兰将对卢氏的思念比作滴水成冰的思念,那种辗转反侧的思念,叹一句“书郑重,恨分明”,处处透露着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以及自己所遭受不公的忿忿不平;或许仅仅是容若是断章取义,是自己正在给妻子写信,写得郑重其事,相思之恨甚是分明;或许是有什么更深的含义……但这种“冷”,这种半世浮萍逝水去,哽咽话无情却是有情,卿负几载梦自醒的冷,也只有容若知了。
伟大的诗源于绝望的爱——《叶芝诗集》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叶芝
这是叶芝写给爱尔兰著名演员茅德·冈的一首情诗。诗中虽然没有热血沸腾的激情,却又像一首小夜曲,将爱的诗句、爱的忧伤、爱的永恒轻轻的诉说……没有热烈宣泄的激动,只有平静真挚的倾诉;朴素而含蓄,舒缓且优雅,在流动飘逸的画面中透出一抹淡淡的哀伤,却不乏亲切与温馨。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想这是这首诗的精华。叶芝的爱情观是那么的深刻脱俗,撼人魂魄。静静的读他的文字,便会读出这文字中所透射出的令人倾慕的精神魅力。令我不由的在诗人创造的这个永恒的情感世界里徘徊悠长,遐思不已。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多么轻柔而朴实的句子,犹如两双不再清澈的眼睛在暮年相望,这种美感,让人难免隐隐地心疼,又有一种超脱的、神秘的气息。诗的结尾让人感到一种圣洁的悲剧美,犹如那种经过了岁月沧桑洗礼,纯净的,隐隐泛着紫光的梦幻般的……仿佛是人性对神性的亲近,又仿佛是把短暂的人生升华成永恒的艺术。
叶芝是在用诗来诠释人类的心灵、人性世界,思想的流动是那么的自然而畅快,无论它的寓意是多么晦暗,但他的预言所呈现出来的意象就如绝妙的音乐一样流动着,他把爱、灵魂与智慧糅合在一起。
我时常想,当我老了,很老很老了,当我老眼昏花看不得书,读不得报的时候,当我必须撑着拐杖才能颤颤巍巍地走路时,这首情诗还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滑入我的脑海。如果那时,我还能再次读到这首诗,我会是怎样的心境。
爱的呼啸
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一本复杂的心理悬疑小说或是探索人性和伦理的著作,但我认为《呼啸山庄》说的只是一场爱的呼啸。
年少轻狂的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相爱,却在复杂的世俗背景下被迫分离。与凯瑟琳的爱情苦果让希斯克里夫的情感世界崩裂,从此他尽余生之力实施一场灾难性的复仇,复仇之火燃尽了一切的温情、希冀和生命,而作为最后的赢家,希斯克里夫也无法逃脱,死于爱的梦魇。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漠,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而希斯克里夫却无法做到,面对世俗的嘲讽、不堪、戏谑、辱骂、苟且,他便再也不会一再忍受了。但他却让我怜悯,世俗的冷眼旁观、残酷、无情、抛弃一步步把他逼上复仇的深远。受尽了世人的冷眼旁观,尝尽了人生的凄凉悲苦,希斯克里夫活成了一个恶魔一般的人。十八年来,他一直在仇恨中活着,他爱了凯瑟琳却要忍受十八年日夜思念之凄苦,想要把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财产收入囊中。但被仇恨蒙蔽的心灵并不快乐。希斯克里夫越是施展着自己的复仇大计,内心就越是接近地狱。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雾都孤儿
在孤独下成长,在痛苦间挣扎,在尊严的摧残下战斗,在悲惨的出身下奋进,就是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Oliver。
初读《雾都孤儿》是因为狄更斯,他灵动的文字令我着迷,可渐渐的简简单单的白纸黑字却变成了凝重的素描画,勾勒出的不仅仅是小Oliver的悲惨经历,还有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伦敦。一个九岁的孩子,在伦敦的压迫下被迫加入罪恶累累、堕落不堪的小偷、强盗、亡命之徒的行列之中。但他并未丧尽天良,在他的心中仍向往着一个美好的生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纯净生活。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是Oliver wants more.在英国的“贫民习艺所”中,Oliver 喝完一碗稀粥后,走到大师傅跟前,胆战心惊、小心翼翼的说“求您,先生,我还要在添一点。”“这种美餐,每个孩子可以分到一碗,但仅仅一碗——除了遇上盛大的节日,他们还可以另外分到二又四分之一英两面包。他们用过的粥碗永远用不着刷洗。孩子们会用勺儿把它们刮得锃亮。”而林姆金斯先生却因为Oliver的这个请求“断定他将来得给绞死”,将Oliver退出教区,谁带走了Oliver还可以得到五磅钱。Oliver的贫瘠的日子与林姆金斯先生奢华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大概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资产阶级的卑鄙与黑暗,却在表面上伪装出高贵与文明。
在这本书中Oliver,Nancy都是善良的代表,他们都出生于苦难之中,成长在黑暗的环境之中,但他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片纯洁的天地,种种磨难并没有磨灭他们心中那晶莹的品质。
羊脂球
莫泊桑的短片小说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羊脂球》。
《羊脂球》虽然看上去很平常、普通,却在内容上称得上是精美。它讲述的是一个当时的以卖身来维持生计的妓女——羊脂球。她待人友善,不管是对富人还是穷人都是一视同仁,而她面对敌人却是刚强不屈,显示出了她个人与那些富翁不一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她把自己三天的便餐分给了车上的人,得来的却是那些狼吞虎咽吃下自己便餐的那些人“忘恩负义”不记自己施舍与付出的那些富人的背叛,以至于被敌军的军官抓住,被迫同床共枕。最后只得在暗地里哭泣……
社会的腐败在这个故事上看来已经显得足够具体。而故事中的羊脂球显得让人怜惜与赞美,而对那些富人也只有批判与鄙视。那些富人为了自己的那条命不知付出了多少,到最后居然连给自己恩惠过的人也不放过,可见他们的私心与虚荣心是多么的肮脏,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的阴暗与不公。
《羊脂球》是莫泊桑笔下一个被出卖的女英雄,一个有着贞德姑娘那样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的高大形象,那些与她同车的有钱的或者是有权的“同胞”正像当年他们的祖先出卖贞德一样抛弃了她。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