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圈建筑档案

孙峥丨城市迭代DNA

2018-06-13  本文已影响3人  建筑档案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本期对话嘉宾:

筑土国际 Archiland 设计董事

首席建筑师

孙峥


建筑应该是人与城市对话的媒介,

用拥抱达成环境与城市的和解。

——孙峥

| 一名建筑师|

an architect

孙峥是一个思路很清晰的人,从德国的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毕业,在德国学习工作多年,其后在班尼士建筑事务所工作。在国际化项目中感受了城市敏感性、多元性塑造的诉求,慢慢建立起多元性思维及相关的思维模式。

2009年,安博戴水道进入中国发展,孙峥作为中国区总监,在研究城市二维空间的同时也希望研究三维空间,再由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结合形成城市空间的理解。理念的契合促使他慢慢了解筑土国际 Archiland,在合作中不断地相互影响,并带着这样的DNA加入了团队之中。

| 中国与世界不同 |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the word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整个欧洲有相同的路径,都属于世界城市的一部分,都会面临增量存量的转换问题、如何处理多元空间的问题。

中国未来会出现多个2千万级的中心城市,这种超大型城市是区域高聚集型发展的必然方向,这种城市空间里的需求会趋向香港和新加坡,因为两者是最优秀的共生型城市,而柏林和纽约的城市平均密度远远没有达到中国城市的量级。

全世界有一个周期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更新的过程,主要针对区域内的气候条件进行改造,而中国近年来也在推出治理和修缮环境的宏伟计划,在大趋势上都选择同样的方法。

体量大是中国的优势,蕴含了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更多的市场来孕育产品与产业,同时有自己的管理程序、资金程序和规划程序,促使设计师们思考如何用中国的语境解决中国的问题。

对于孙峥来说,希望用人与城市的关系解决地区问题,并能与城市使用者进行深度的交流。

| 中国的城市更新 |

Urban renewal in China

应对城市的发展、更新与复兴的方法,都是在解决人和城市的均衡问题,未来人们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会逐渐减弱,对宜居性、社会性与生态性的要求将会大幅提高。

曼哈顿一类的城市,最开始是城中心工作,城外生活的格局,事实证明其中的不合理,所以欧美从十年前开始回归城市的大主题。

中国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需要寻找自身的书写方式。未来中国的中心城市群都是以1500万级到2000万级的城市为中心来展开,其数量和等级在全世界没有太多先例,借鉴西方大城市经验的效果正在逐渐减弱,如果不能处理好在如此极端条件下的城市结构和社会结构,宜居性体验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不能靠西方的理论或者中国的某种情结解决。

中国基础设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态势良好,问题在于如何把生态的敏感性投放进城市,把人群的敏感性、安全的敏感性的需求都进行落地,使城市更加有魅力。

宜居品质是多元的反馈系统,人们感受社区的时候不会关注其细节和表象语言的表达,而是综合聚众效应的反馈。在公共空间的行走以及休闲体验,都是反馈城市品质的重要因素。

| 中国的共享式交通 |

China's Shared transport

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城市,它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一系列的维度,但每一个点都能推动城市的发展。现在团队正在研究如何通过一个产品来改变城市的面貌,比如共享单车。

互联网思维对中国城市的冲击性猛烈度要高于西方的任何城市,呈现为爆发式的增长,现在处于发展形态、人们行为的混乱期,但现有数据表明,经过一年到两年时间的发展,共享单车将会解决内城百分之十五的出行问题,说明微观和宏观的调控只要对城市宜居的目标不变,就会有一个平衡的结果。

互联网冲击着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在中国呈现的特点就是冲击量特别大。欧洲网购行为占据日常购物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但在中国中产阶级的刚需型购物中,网购的占比可能已经到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再包括中国网民的当量,影响力变得超大,从经济领域上讲,中国现今搭上了互联网浪潮,即互联网+。

现在城市的设计还是延续了之前工业化、程序化的方法,以工业化的单边形式来考虑问题,这种方法很难面对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

城市更新是一个立体项目,在面对城市商业、活力等题目时,无法用一刀切的政策性方式去指导微观的设计。

城市问题最明显的是污染,最平常的是交通。共享单车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中国的出行方式,在未来这种变化可能更加深刻,也会比想象的更快。

现在共享单车以一种资本驱动的姿态快速发展,那么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其他不同的出行方式上。如果共享电动汽车普及开来,不仅减缓了污染,涉及到城市设计的层面,城市空间的打造也会出现大的变动。

共享会带动多项基础设施的改变,多元化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出行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不断迭代,包括办公场所和住宅,那么公共配套要如何应对、空间又如何打造是即将面临的问题。现在所建设的项目,在设计时就要考虑以后改造的因素,比如共享汽车的普及导致停车需求的减少,设计时就得预留可改造的空间,这就是现在互联网思维对建筑形式、公共空间迅速改变的能力,需要设计师从城市规划的层面看得更远,从公用性来考虑打造社群化城市。

| 拥抱变化的城市 |

Embrace the changing city

社群化的模式,即是以社群为核心展开城市设计,设计师要考虑它在城市里将会以何种形态来做项目的设计规划。未来五年中国会面临到人才的高度竞争,这种情况下的服务形态会是怎样、又如何塑造城市的形态?

在纽约,大学是客座教授聘用制,当这种世界级精英在聚集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家庭如何带入所在区域,这就是高竞争状态下的综合服务能力。

现在中国的市中心是以产业为主,不过正在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向经济、社会价值为中心,或者是以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共同发展进行转变,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出发,很难真正提升城市质量。

设计师要面对迭代的问题,这种思维的迭代对于设计师、规划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要求我们去拥抱城市的快速变化,而不是回避它。

反应在设计上,很难有一个单一的方法来进行从人到城市的转换。互联网的优秀之处在于通过迭代让人们的行为变得更好,在市场上不断试错、改变,这在商业价值上有好有坏,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通过迭代的发展,会有良性的未来方向。

设计师要学会接受城市的敏感度,体验这种敏感度和多样性很重要,如果没有在时速14公里的情况下感受城市,就会难以接受共享单车这种产品。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如何让自身充实起来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完善技能,变得更加强壮;一个是多穿衣服让自己变得安全。

建筑行业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还是习惯穿衣服而不是锻炼身体,只是通过经营和制度的门槛来保护这个行业,但城市设计师是很基础的职业,要为城市和人群服务。

对于孙峥而言,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以及对质量要求之高、变化迭代之快,是他在世界其它城市看不到的。

如何用世界的智慧来解决中国问题、如何通过更多元的专业解决城市的问题对于孙峥,是最大的挑战,也是团队愿景使然。

本期索引

档案编号:20171115

【45-2-1】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德国最古老和最大的艺术大学之一,成立于1761年,开设有17个本科和硕士专业。重要的研究领域是造型艺术、建筑艺术、设计学、艺术教育、文化作品的修复和艺术学等专业领域。

【45-2-2】班尼士建筑事务所:成立于1989年,现今成为以德国斯图加特为基地,分支德国慕尼黑、美国加州威尼斯、美国波斯顿的拥有超过120名注册建筑师的国际性建筑事务所。

【45-2-3】安博戴水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至今已有超过35年的项目设计经验。现有四个办事处:德国Uberlingen;德国 Hamburg;新加坡;中国北京。工作团队由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工程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等职业背景各不相同的员工组成,旨在推广并发展宜居城市的思想与实践。

- End -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