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2023-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0懒亮亮0

今天是12月22日,我们迎来了2023年的冬至节。《吕氏春秋》说“冬至”是“日行远道”,就是太阳离我们最远的意思。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好相反,一个白昼最短,一个白昼最长,都是到此转身,此消彼长。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节气,民谚有云“冬至大如年”。《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世人认为,冬至是上天赐福的一个吉日,故互相拜贺、宴请,喜气洋洋,比过大年还热闹。

冬至会吃饺子,据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传说,张仲景有一年冬天回到家乡,看到很多老百姓的耳朵都冻伤了。于是,他用面皮包着羊肉、辣椒,还有药材,捏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熟,送给百姓吃,治好了他们的耳朵,并且给这种食物取名为“娇耳”。

老农常以冬至日来到的先后,预测往后的天气:“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无霜。”

冬至的物候是:一候蚯蚓结,二候麋鹿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和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鹿角朝前生,为阳,故夏至后一阴生则鹿角解;麋角朝后生,所以为阴,故冬至一阳生时,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有温热感。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冬至后地面温度仍在降低。我们中国人自冬至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过了冬至进入“头九”,标志着最冷的冬天就要来了。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数九的习俗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九十天。在中国文化里,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古人御寒保暖条件较现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人们不免对天寒地冻生出恐惧感,影响到人的情绪感受,总以为冬季莫名其妙地漫长。东西方人对此感受并无二致,只不过应对方式各有特色。在俄罗斯、在北欧,人们在漫漫冬夜里,会沉思,会团契,他们亲朋好友会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或者朗读小说。在欧洲人拓荒北美大陆时,村落会被冰天雪地封住,与世隔绝,他们应对漫漫冬天的办法,也是读书,据说当时天造草昧,文化并不繁荣,没有多少书读,他们会围着炉火诵读《圣经》,以此找到跟世界联系的通道,以此找到人生的意义。这样的过冬催生了心智,使得他们一旦开智启蒙,就能够在文学、哲学和历史等领域里立言立法,18、19世纪文明史上那些最为辉煌的长篇小说,都曾陪伴过人性的冬季。

我的脑海中冒出了冬日里,村里的婶儿、姨围坐在炕上,一边唠家常,一边纳鞋底的画面......

为挨过漫长冬季,中国人发现以“数九”方法消遣,是一个很好的应对办法,一家人在一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明代有“画九”的习俗。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冬至,一年中最长的夜,带来的不是绝望,而是对渐长白天的希望,还有,对生命不凋不谢静待新生的咏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