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眼中的北京”我的青椒暑期培训之旅

北京之行 Day2 | 走进中关村三小,展望未来村小

2018-07-16  本文已影响38人  清河061孟晨曦

上午,百名青椒参加了一场精神盛宴之后,一起走进了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

北京之行 Day2 | 走进中关村三小,展望未来村小

走进这所现代化的学校,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和现代感,让我感受到教育信息2.0时代一所学校勃勃的朝气与活力。中关村第三小学的综合楼以圆弧“C”型结构坐北朝南,仿佛是张开的宽大的臂膀以最大热情拥抱着城市、拥抱着走进来的每个人。走到二层,可以看到走廊外面玻璃窗上面都是各种各样的粉笔画,这都是孩子们的涂鸦。所有的窗户以玻璃而制,不仅仅是为孩子们提供一面涂鸦墙,更让孩子能从里面看到外面,从外面看到里面。所有的这些,都可以感受到中关村三小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想学生所想。如果问,参观中关村三小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想,那就是“班组群”“校中校”“真实的学习”“学校教育共同体”教育创新概念。

班组群

中关村三小整个学校是一个综合体,走进去之后,就可以一直在室内穿行,四通八达。走在这个综合体楼里,看不见惯常的长长走廊一边或两侧一间间并列的格子间教室,而是“三室一厅一卫”的格局,这样的设计是源于学校是家的思想,但它不是直接“照搬”家庭空间,而是遵循儿童终身发展的独特“班组群”的空间设计。

在这样“三室一厅一卫”家的空间里面,三间教室连在一起,来自三个相邻年级的班级共同组成的一个学习群体。三间教室之间除了一道墙外,其他的都是用隔断板间隔而这些隔断板可以折叠或展开,平时三个班级可以在各自的教室里学习,也可以根据需要打开不同或全部的隔断板,这样 两个或三个班级可以自由组合在一起,开展多样的真实的学习。

北京之行 Day2 | 走进中关村三小,展望未来村小

校中校

在楼层的中间部分,有各样的专业教室,如音乐、科学和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室,还有这个“校中校”的教师们的“家”——教师研修中心。此外,每一层都有一个四所“校中校”共享的空间:一层的“戏剧厅”,二层的“礼乐厅”,跨一二两层的“成学会堂”,三层的“梦工厂”,四层的“工匠坊”和中央图书馆。

北京之行 Day2 | 走进中关村三小,展望未来村小

这样的空间如同一个充满智慧的博物馆,让教育润物无声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给了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一把通向世界的钥匙,一个宽广的知识殿堂,一片展翅高飞的天空。

中关村三小这样创新型的设计对于百名乡村教师来说很新鲜,而又让我感慨能在这所学校成长的孩子很幸福。而这些高端的设计、舒适的环境和现代化的设备是村小无法达到的一个高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作为乡村教师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未来呢?

我思故我在

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转型

没有教师教育教学上的持续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很难发展起来。未来的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点的分解和讲解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应该将教育教学看作持续创新的过程,将每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当作创意生成的过程。同时,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激活学生创新欲望、培育学生创新潜能的作用力。

跨学科素养

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只会听说写算已经无法在快速变化的未来立足,未来更需要的是一种创新型人才,所以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未来需要教师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跨学科素养,不仅要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跨学科素养,要对生活的各个层面所涉及的各种知识有所把握,要细心研究如何从学科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之处提出探究问题。

在中关村第三小学的走廊可以看到各种花花草草盆栽,而这些也是美术课程的一部分,当孩子们“打理”好盆栽可以进行销售,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随之则伴着挣来的钱如何用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这就是生活与学科的融合。真正让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所以,未来的乡村教学也应从实际出发创新课程,整合课程,丰富课程。

作为百名青椒中的一员,中关村三小也让我看到了乡村小学的未来。看见看不见的东西,相信相信的力量,未来,我会带着教育梦,带着初心继续前行,迎接乡村教育的美好明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