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暴力的观察开始
问一个问题:你会观察吗?
脱口而出:观察谁不会?不就是看吗,长了眼睛都会观察(真是这样吗?)。
思考一下:嗯,观察,会啊,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就可以了。(说出来的,和你看到的一致吗?)
比较谨慎:(无缘无故问这个问题,估计有诈。)你突然问这个问题,我还没有仔细想过,观察嘛,就是用眼睛看见东西,然后…
见
如果你看见一个人在下午睡觉,你会怎么说?
这是个懒惰的家伙,下午不上班居然在睡觉(和自己比较了吧)。
如果你看见一个人把食材混合在一起,在火上烹饪,你觉得他是什么人?
厨师。(呃,等等,只有厨师才会把食材混在一起烹饪吗?不对,可能是家庭主妇在做饭。对呀,烹饪的一定是厨师,家庭主妇那只能叫做做饭,是厨师没错。)
感
不知道你这会儿是什么感觉?这家伙在和我玩文字游戏?这是在考我的观察能力还是在考我的阅读能力。
都不是,这仅仅是为了说明,语言是静态的,而我们看到的事情,包括世界都是动态的,我们观察事情的时候很少用到时态。
这几天,全国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听到的最多的话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而我们的日常语言很少用到时态这个概念。
再看前面的例子:
看见一个人在下午睡觉。观察是:
我看见一个人今天下午在睡觉。
在看见我们熟悉的人和事的时候,可能说出来的话就不一定是这样的了。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思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可以看到,我们平常的观察很多是掺杂了评论在内的,夹杂“总是”和“又”一类的词语,例如:
我看见他又在睡懒觉。这里的“又在”和“懒”都是加入了你的评论的,所以在第一步“观察”阶段简直就是“暴力语言”的起点,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能不能好好的聊个天?”
所以,对这种观察,我称之为“含有暴力的观察”。“观”的同时没有“察觉”到自己将评论和自己的价值观自然的加进去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比如:你太大方了。vs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2.把对他人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的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
他无法完成工作。vs他说,“我无法完成工作”
3.把预测当作事实。
比如: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vs
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4.缺乏依据。
你花钱大手大脚。vs你上周买书花了1000元。
5.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程。vs
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
6.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比如:菲长得很丑。vs
索菲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注意,“每次、总是、从不、一定”等词语在表达的时候的感觉。
行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时有所察觉,不要掺杂评论在内,这样看来,要做到非暴力沟通,首先要做到从观察中剔除评论,做到“不带评论的观察”,这可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需要不断练习。
从非暴力的观察开始 从非暴力的观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