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行家——祝友年
我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叫祝友年。个子不高,偏胖,红红的脸膛,头上经常蒙着一副带俩蓝道道的白毛巾,一说话便满面笑容,给一种亲切感。
他家住郭园,一个在认识他之前我从没听说过的小村庄。座落在县城西紧靠泜河南岸的荒凉地带。村虽小,古代也曾风光过,因为这儿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故乡。
我初次认识他,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在农村很流行的一个词是“发家致富”,人们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致富项目。当然我也不例外。一天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个“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致富项目:食用菌平菇栽培。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适合自己的项目,便到平乡县原种场办的食用菌培训班去学习。回来后,便决定先小面积试种。经多方打听,得知本县郭园有卖平菇栽培种的,卖种者就是祝友年。
我骑着自行车经多次询问,才找到了他的家。他很热清地接待了我。我们聊了一会儿,无意中,我发现他早已开办起了食用菌栽培的函授学校。因为桌上有一封函授学员给他写的信。临走,我买了一些栽培种。他简要介绍了一些栽培注意事项,并给了我一份《平菇栽培技术》资料,并且说有啥疑问,可随时联系。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很快发现,平菇栽培并不像报纸上广告说得那么简单。虽然老祝来指导过一回,但第一年还是以失败告终。我灰心地放弃了这个“投资小”“见效快”的致富项目。
又是两年过去了,春天里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一个在尧山一中上学的学生来家告诉我:祝友年如今正在一中大力栽培平菇。我虽然没有再次栽培平菇的想法,但还是怀着好奇的心情去一中校参观了他的平菇种植基地。虽然后来由于管理不善,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收益,但通过这一举措,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平菇栽培这个行业,为推动域内食用菌行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也因此在县里名声大噪。
后来,县职教中心决定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为当地百姓闯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并且已着手准备筹办县食用菌协会。祝友年毫不悬念地被聘为顾问。此后,食用菌栽培在我县蓬勃地开展起来。
后来,我与老祝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慢慢地没了联系。许久以后,偶尔从一个曾栽培过平菇的熟人口中得知,祝友年又搞起了灵芝栽培,灵芝产量还行,可就是卖不上好价钱,家人见他鼓捣食用菌多年,也没因此发家致富,颇多微词,都不再赞成他继续这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此后便没了祝友年的信息。此后的此后,我为生活奔忙,为养家糊口走南闯北,繁忙的打工生涯让我无暇他顾,脑子里已经把祝友年渐渐忘记了。
岁月荏苒,一晃又好多年过去了。时间进入了新世纪,我也从风华正茂的青年逐渐向老年过渡。某一天的晚上,我打开电视,观看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突然出现了一个画面,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老者正在说话,经过仔细辨认,确定是祝友年无疑。他明显苍老了许多,几乎都不敢认了。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我聚精会神地听着他讲话,听着听着,我不由被他的讲话感动了。他说由于年纪越来越大,腿脚有毛病也不能正常走路了,家人都不赞同他再搞食用菌栽培了。他愿意亳不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实用食用菌栽培技术免费传授给大家。
一个腿脚不再灵便的老人,脑子里想的不是怎样保养自己的身体、怎样安度晚年,却依然想着怎样有贡献于社会、有贡献于百姓,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人们尊敬吗?
祝友年为推广食用菌栽培,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一生只干了这一件事,并且搞成功了,虽没因此大富大贵,但他这种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及无私传技的可贵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