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15年-发明两个成语的父子二人
鲁成公15年,晋国大夫伯宗被郤犨、郤钅奇和郤至“三郤”杀害,其子伯州犁逃奔楚国,后为楚臣。
伯宗是个怎么样的人,三郤又为何要害他呢?
据专家考证,伯宗祖先子姓,他是宋桓公曾孙,宋国公子。其祖父为宋襄公之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后便留在了晋国为官,到他的儿子也就是伯宗的父亲开始就改姓伯。
伯宗官居晋国大夫,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早在鲁宣公15年,也就是公元前594年,楚庄王围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想要去救,伯宗就劝他:“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意思是说,就算马鞭很长,一鞭抽下去也抽不到马肚子上,楚国和晋国相跟遥远,再说楚国锋芒正盛,去救也是白救,如果被楚国打败,不但对宋国没卵用,反而自毁招牌。
“鞭长莫及”现在已经成了成语,借指力量达不到。
晋景公听从了伯宗的话,没发兵救援,只派了个叫解扬的大夫去欺骗宋国人,说晋国军队马上就要来了,让宋国人安心等待。等待的结果是楚国将宋国围了九个月,国都城中产生了“易子而食”的惨剧,幸亏华元即当刺客又当人质才解了宋国之难。
伯宗的缺点是生性刚直,喜怒都写在脸上。有一次伯宗下朝回到家,喜气洋洋,他的妻子问他:“你有什么喜事啊?”
伯宗得意洋洋地说:“朝中大夫们都夸我像阳处父那样聪明呢!”
他妻子说:“阳处父这个人华而不实,善言无谋,真不知道他们说你像阳处父是夸你还是损你来着!你又有什么好高兴的呢?”
妻子的话给了伯宗当头一棒,他很不高兴 ,又很不服气。沉默了一会儿,对妻子道:“要不这样吧,明天我把那班大夫叫到家里来喝酒,和他们聊天,你听听看谁的水平最高。”妻子答应了。
第二天伯宗果然把大夫们叫到家里喝酒,妻子躲在屏风后偷听大家说话。大夫们回去后,妻子对伯宗说:“你说得没错!为妻听了许久,只有你的见解是最高的。但听得出来,你说话太冲,别看那些个人对你恭恭敬敬,心里不知有多恨你!但我也知道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迟早会出事的。你死不足惜,可我们的儿子总得有个归宿。”
于是伯宗将儿子伯州犁送到一个著名的贤人那里去接受教育。
伯宗的妻子是个预言家,不幸预言成真了。当时朝中三郤权力很大,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当然包括伯宗。按照伯宗喜欢直言的脾气,在晋厉公面前不知说了多少他们的坏话。言多必失,时间一长,三郤也知道了伯宗对他们的不满,于是在晋厉公面前反称伯宗诽谤朝政,晋厉公半信半疑,有时也在别的大夫那儿求证一下。 一些机灵的大夫就由此得出结论:伯宗肯定是得罪三郤了。权衡利弊,帮三郤说话肯定是政治正确,原因就在于三郤的势力实在太大。于是就墙倒众人推,大家都开始说起了伯宗的坏话。
谎话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大家都这么说了,那就由不得晋厉公不信,最终将伯宗杀了。
所谓至刚易折,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幸好在老师的帮助下,伯州犁被送到楚国,后成为楚国名臣。
跟父亲一样,伯州犁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他也发明了一个成语:上下其手。原文如下:
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楚人以皇颉归。
这段话的意思是,郑国有个叫皇颉的将军被楚国一个叫穿封戌的将军抓获了,楚王子围(也就是后来的著名暴君楚灵王)硬说皇颉是他抓的,二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让正直的伯州犁来评理。伯州犁让俘虏站在院子当中,让穿封戌与王子围站在两边,然后向俘虏介绍此二人。
伯州犁面朝王子围抬起手说:“这位是王子围,是我们国君的弟弟!”
然后面朝穿封戌,将手放低说:“那位是穿封戌,是楚国边疆地区的一个县官。”
最后把脸转向俘虏,眼光直视着他,问道:“现在你倒是说说,到底是哪个将你抓获的?”俘虏是个聪明人,早已明白伯州犁的暗示,就将手向王子围一伸说:“是这位王子将我抓获的!”气得穿封戌拿着戈追着王子围想要杀了他,幸好王子围逃得快才逃了性命。这位机灵的俘虏皇颉很快被释放回国。
这就是成语“上下其手”的由来,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可惜现在这个成语已经被人玩坏了,说男人调戏女人就是上下其手,不知伯州犁的棺材板是否能按得住?
伯州犁的孙子是著名的奸臣伯嚭,从楚国逃至吴国后不但害了忠臣伍子胥,还生生将一个大好吴国断送在了越国手里,成为吴国千古罪人,最后他自己也被越王勾践杀死。他死不足惜,只可惜了祖上的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