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作家席慕蓉在《星期天的早上》开头这样写道:“每个星期天,是我要自己洗菜煮饭的日子。很喜欢早上随意在菜市场里采买的那种心情,是一种寻常的市井人生,寻常的熙熙攘攘,手上拿着一斤半斤的青菜,在木瓜、西瓜和荔枝之间挑挑拣拣,享受着一个寻常妇人所能得到的种种快乐。”每每在我买菜走进市场时,脑子里很自然就会跳出这段话,人间有味,就是这种清欢。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一,此日在山西省左权县民间流传着吃炒的习俗,而且较为普遍。即在十一月下旬,尤其是临近初一,各家各户拿些许玉米、大米、黄豆等,用锅炒熟,备在各房间床头,初一大早,大约鸡鸣时分,各家男女老少不睁眼、不说话,抓着先吃炒玉米、炒豆类,意在咬灾。民间流传“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之谚语。
初一早上,淮安寒气逼人,丰登苑旁的菜市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农村上来的菜农占据大路两旁,厚重露水打在扬州青、麻子菜叶鲜嫩欲滴,煞是好看;大桶里鲜虾活鱼活蹦乱跳;金黄的蒜黄、红彤彤的西红柿,伴着此起彼伏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活脱脱一幅清晨上河图。这边喊:“洪泽湖活鱼,快来买哟!”那边叫:“自家长的大白菜,1块钱一斤!”老爹爹、老奶奶拖着手提袋,精挑细选货比三家,不轻易下手。
我已经习惯了左瞧瞧,右看看,不轻易下手,在欣赏比较中买自己需要的菜。记得汪曾祺先生在《食道旧寻》一文写道:老舍先生好客,他每年要把文联的干部约到家里喝两次酒,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他的生日。菜是地道老北京的味儿,很有特点。我记得很清楚的是芝麻酱炖黄花鱼,是一道汤菜。我以前没有吃过这个菜,以后也没有吃过。黄花鱼极新鲜,而且是一般大小,都是八寸。装这个菜得用一个特制的器皿——瓷罐子,即周壁直上直下的那么一个家伙。这样黄花鱼才能一条一条顺顺溜溜平躺在汤里。若用通常的大海碗。鱼即会拗弯甚至断碎。
想着老舍,我也就“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在门面房,我买了散打的纯粮酒,买了羊肉、鱼和虾,买了花生及各种配料,准备邀请几个一起锻炼的好友小酌几杯。时令蔬菜我都在路边买。
一位头戴针织帽子、身穿老式对襟暗花棉袄、胖胖身材的老奶奶坐在五颜六色的蔬果中,引起我的注意。她的面前摆着碧绿的扬州青、带刺的小黄瓜、胡萝卜还沾着泥土,一圈人围着她讨价还价:“你的菜都比人家贵?”“麻子菜人家2块,你3块钱一斤,黄瓜你也比人家卖贵了2块钱一斤!”老奶奶听了也不恼,笑眯眯地说:“我卖的菜不是外地菜,是自家地里刚摘下来的菜,新鲜着呢,你们看,这菜叶上还有露珠呢。”我低头在菜堆里挑选一些下酒的菜,并不问价,算多少付多少。
回来路上,我目视天空,云卷云舒、川流不息,凡俗的日子,热气腾腾、活色生香。可惜卖菜要赶早,路边摊八点之后必须撤离,否则城管可不是吃干饭的。
人间有味,路边菜市场这方天地,更是烟火葱茏、百味纷呈,难怪作家汪曾祺会说:“买菜,也多少是运动。我是很爱逛菜市场的。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