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 | 无须更待妃子笑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永冬泩双月征文第七期【待】·散文篇。
第一次吃荔枝,大概是在七岁的时候。一次,亲戚来看望生病的爷爷,带来了一袋子,有着硬硬表皮的水果。深红色的外壳,疙疙瘩瘩的,剥开却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细看,乳白色,有着玉器的光泽和质感,散发着淡淡的甜甜的香气,令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轻轻地咬下,一股清甜的果汁顺着舌尖流入口腔,果肉软软糯糯,汁水甘甜沁脾,口齿留香。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这种水果叫荔枝。《本草纲目》中记载荔枝具有补肝补脾、益肝理气、补血、温中止痛以及补心安神的功效,能够理气、散结、止痛,还可以防止腹泻。
一、与荔枝有关的记忆
还能想起来,《围城》中有关荔枝的桥段。方鸿渐走了很长一段路,用打车节省的钱,给妻子买了一袋荔枝。妻子吃着荔枝很高兴,但也为方鸿渐脚上磨起的水泡而心疼不已。这是发生在两人新婚不久的一件小事,是以后漫长围城婚姻生活中少见的温馨一刻。
而最让我对荔枝念念不忘的是,学生时代在书本上读到的那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绘声绘色,形象得我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来,妃子那百媚俱生、倾城倾国之笑容。同时,对这种能博得佳人开怀的奇异之果,心生向往。虽然自己未必具有美人之姿,但是品尝品尝鲜果,体验体验美人的口福,也是好的。
而此时,我恰恰听爷爷说,广东的姑母家那边有一棵几百岁的荔枝树,至今还在结果。如果我能吃上那棵古树的果子,不就能吃到到古人尝过的味道嘛!从未出过省出过县城的我,幼小的心灵里便萌发出对荔枝的期待,盼望着哪天能去广东的姑母家作客。
荔枝荔枝,“离了枝就吃”,古人就说过,“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虽然无缘去姑母家采摘即食,但是乘着新鲜劲儿,及时尝鲜、快速吃掉,还是做得到的。小时候,也没有冰箱,对于亲戚朋友送来的一堆荔枝,爷爷会留下一家人够吃的,尤其是给馋嘴的我和弟弟的份量留足,其余的都会分给左邻右舍,有鲜果大家一起尝。
儿时的我,喜欢轻轻用牙咬一咬荔枝的外皮,像盔甲一样的外壳,“噗嗤”一声,立即从中间裂开一条缝隙,露出水灵灵、白胖胖的果肉,再用手指稍稍掰开缝隙,果肉带着汤汁眼看就要流出来了,于是快速用嘴去吮吸,柔软的囫囵个的果肉,带着甘甜丰润的果汁,一起被吸入嘴里。一边心满意足地咀嚼着软糯可口的果肉,一边吞咽着甘甜无比的汁水,随之吐出一个小小的黑色果核,口齿生津,唇齿留甜。
也有没分到荔枝的小伙伴,围观我品食荔枝,垂涎三尺,提出用豌豆、蚕豆之类的,和我交换。我当然不会答应,却挡不住小伙伴几次三番的游说,最后以一个咸鸭蛋换三颗荔枝成交。
人生中最感动的一次,病中的我,吃到爷爷亲自捎来的荔枝。那时候的我,已经上中学了,和爸妈、弟弟住在小镇上,而爷爷奶奶为了方便种地,还是住在乡下老家。
有一次,我的脚不小心被热水烫伤了,双脚起了一串水泡,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敢动。因为是大夏天,浑身没劲,食欲不振,妈妈想着法子给我弄好吃的,我还是没有胃口,眼见身子一天天消瘦下去。爷爷听到消息后,着急得不行,不知道从哪里弄来沉沉的一大布袋子荔枝,非要给我送来。
可是,爸妈忙着上班,乡亲邻居忙着双抢,那时正好是七月中旬,旧历里的“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爷爷看别人都指望不上,不顾自己残疾的右腿,颤颤巍巍穿上义肢,拄着双拐,一瘸一拐地就往镇上赶来。
从乡下到小镇,足足有十里地,双腿健全的人都要走半天才能到,而爷爷为了让我吃到新鲜的荔枝,硬是中午就赶到了,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只见他额头上粗大的汗珠,止不住地往下掉,还有白褂子和黑裤腿上沾满了尘土,那明显是摔倒过的痕迹。说来也奇怪,那次我吃着鲜嫩清甜的荔枝,很快就有了食欲。
后来,离开了家,去外地上大学,囊中羞涩,再也没吃过荔枝。倒是,毕业后,刚工作没多久,有一次单位发荔枝了,我和一个同事共分一箱子荔枝。当时,人年轻,脸皮薄,就让同事先拿。同事也不客气,麻利地挑走了三分之二,而且专挑个大的。我一看只剩下枯枝败叶,和有点发黑的小果子,心里一阵不舒服,但想到同事家有老人小孩呢,我一个人又能吃多少,便也就释怀了。
具体味道不太有印象了,只记得当天就拿回了宿舍,放在同屋小冰箱的保鲜柜,两人足足吃了一周才吃完。
再后来,荔枝吃得多了,才知道原来荔枝也是有很多种类的。平常见得最多的,还是“妃子笑”,属于早熟品种,大约五、六月份便能在市面上看到,果皮红绿相间,核小肉厚,味道酸酸甜甜。
二、关于荔枝的美食
岭南有“妃子笑”,姑苏有“天子笑”,虽然不知道一边喝着“天子笑”,一边吃着“妃子笑”,是怎样一种体验,但是关于荔枝的美食却有不少,我知道的就有,荔枝杨梅冰饮、荔枝红烧排骨,荔枝琉璃果子等等。
荔枝杨梅冰饮,顾名思义,就是以荔枝杨梅为食材,制作成的冰镇饮料。首先,将荔枝去壳,剥出十三四颗装盘。然后,将杨梅放进清水里加入食盐浸泡三十分钟,清洗干净,柠檬切薄片备用。接着,锅中加入清水和杨梅、冰糖,煮十分钟。放入荔枝煮上一分钟,倒出晾凉,放入柠檬片,搅拌均匀。最后,放入冰箱冷藏两个小时以上,就可以饮用了。
炎炎夏日,喝上一杯荔枝杨梅冰饮,酸甜开胃,清凉解渴,柠檬的清香,透着杨梅微酸的多汁,中和清甜可口的荔枝,放冰箱冷藏后,喝上一口,爽爽的,透心凉,太巴适了,堪称快乐做神仙。
如果说,荔枝杨梅冰饮是夏日最爱的琼浆玉液,那么荔枝红烧排骨就是夏日里好吃到飞的一道硬菜。做法也不复杂,先将荔枝去壳去核,去核的时候可以用一根粗吸管对准中间戳入,轻微转动后连核拔出。其次,将猪排骨煮沸捞出,洗净备用。热锅冷油,放入葱姜蒜煸炒出香味后,倒入排骨,中火炒至表面微微变黄后盛出,葱姜蒜弃用,锅中留底油。转中小火,倒入冰糖翻炒至褐色。放入排骨翻炒片刻,加清水、生抽、老抽、蚝油、料酒、米醋、一半荔枝,大火煮沸后,加盖转中小火焖煮20分钟左右。末了,将另外一半的荔枝放入翻炒均匀,转小火煮至收汁后关火盛出,撒上少许熟白芝麻即可。
我最爱吃的排骨,配上夏天专属的甜甜荔枝,肉香和果香掺和在一起,满口喷香,巧妙的组合,奇妙的感觉,再来个汤汁拌米饭,简直绝绝子。而荔枝琉璃果子,则是一种既美味又好看的点心,冰冰凉凉的,最适合夏天食用。
做法稍微有点麻烦,牛奶中加糖用小火煮开,加入白凉粉搅拌至融化,倒入保鲜膜中,放入冰箱冷藏凝固。荔枝去皮去核,尽量选用个大的荔枝。将金黄色的露露果汁软糖塞入整颗的荔枝中间。取出凝固的奶冻,放入荔枝。清水加糖加洛神花,小火煮出淡淡的粉红色,捞起。加入白凉粉煮至融化。稍微放凉,慢慢倒入奶冻和荔枝中,用保鲜膜整体包裹起来,再用小夹子夹住,悬挂在冰箱里,冷藏一至两个小时。取出脱模,用桂花或者干玫瑰装饰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看起来,粉粉嫩嫩,色半透明,其上点缀着金色的桂花碎片,整体宛如玲珑剔透的水晶花球,如梦如幻,流光溢彩,时光竟为之静止。
三、无须更待妃子笑
关于荔枝的古诗词,最脍炙人口的当属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以至于“妃子笑”成了荔枝的代名词。而最最有名的便是,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然而,荔枝虽好吃,但“日啖荔枝三百颗”是不成的,肯定上火生病。
同样是无患子科的龙眼,和荔枝非常像,果肉都是乳白的晶体,只不过龙眼的甜度更高一些,而荔枝的果肉更丰满一些。孩提时的我,就对这两种水果傻傻分不清。其实,龙眼和荔枝一样,都产自中国的岭南和蜀中,属于水果中的近亲。
宋代的李光在《文昌陈令寄龙眼甚富》中写道:“不羡蒲萄马乳寒,品流须着荔支间。幽人顿觉空囊富,合浦明珠一夜还。”
还是古人厉害,“合浦明珠”用来形容荔枝和龙眼多么形象生动,可以浮想,荔枝和龙眼的果肉晶体,在漆黑的夜里仿佛要发出耀眼夺目的荧光来。
还有宋代的李纲《即事》中的:“荔枝红紫已交加,龙眼新来又著花。便欲谋居不须去,咀冰嚼雪过年华。”
“咀冰嚼雪过年华”,这描写不仅传神,而且还很唯美。不管是荔枝,还是龙眼,都长得冰雕玉琢,果然是咀嚼冰雪的感觉,视觉和触觉都很贴切,简直可以算是荔枝和龙眼的“嘉年华”版本。
对了,还有明代的李孔修在《咏龙眼》中写道:“封皮酿蜜水晶寒,入口香生露未乾。本与荔枝同一味,当时何不进长安。”
剥开黄中透绿的果皮,甜如酿蜜,果肉润泽透明如水晶般,似乎要生出解暑的寒意。入口则一股独特的清香扑面而来,嫩脆清甜,恍如甘露,长久生津止渴。我的心里也要冒出李孔修的疑问来,“本与荔枝同一味,当时何不进长安”?
荔枝和龙眼并驾齐驱,就像大乔小乔两名美女一样,先生后生都在伯仲之间。但是,有人突发奇想,想要看看荔枝和龙眼的孩子长成啥样。现在,农业科学家已经成功培育出,荔枝和龙眼的后代----脆蜜。
水果杂交并非新鲜事,比如橙子,就是柚子和橘子杂交的后代。但是荔枝和龙眼的结合,却是煞费了科学家一番心血。这是因为荔枝和龙眼属于无患子科中不同的属,它们之间有很强的生殖隔离,千百年来从未出现过杂交后代,外国科学家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而这次中国科学家,选育了石硖龙眼和紫娘喜荔枝作为杂交对象,历时15年终于研发成功。
2022年,世界上第一个龙眼与荔枝杂交的新品种,“脆蜜”在我国诞生。从外观来看,黄色外壳,随“龙眼妈”,有明显的龟裂片,呈疙瘩状,像“荔枝爸”。从口感来说,“脆蜜”甜度最高能达到21度以上,这点随“妈”,果肉多而厚实,这点像“爸”。当然,继承了“父母”优点的“脆蜜”,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抗冻性和晚熟性。荔枝龙眼的鲜果期都短,而以后,中秋节、国庆节甚至整个十月,或许都能吃到新鲜味美的“脆蜜”。
对比古代,现代人真是太幸福了。唾手可得的幸福,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无处不在的自由,体现在衣食住行,体现在可以尝到比荔枝和龙眼更好吃的“脆蜜”,体现在不管南方还是北方都能尽情享受鲜果,不管盛夏,还是金秋,都可以慢慢品味佳品。
脆蜜《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第二部被搬上电影大银幕的小说,灵感就来自“一骑红尘妃子笑”。
主角是个职场“社畜”,以小人物的视角,再现恢弘沉重历史的同时,表现了小人物无法掌控的命运和未知的前途。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小人物就是一粒随风飘散的尘埃,载入史册的,永远只有王侯将相。但即使是尘埃,在苦难中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的结局,小人物在种荔枝,吃多荔枝生病了,回望长安,安史之乱之后,长安早已是一片废墟,哪有什么王侯将相、臣子贵妃?!
苏轼也说过,“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荔枝本就“厚味”和“高格”,不需要皇家的肯定或鉴赏,其本身便是美的存在,具有不俗的价值,哪怕不轰轰烈烈,但也是闪闪发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