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深度融合中,推动文化创新

2022-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者天涯倦客

          在经济深度融合中,推动文化创新

        引子:文化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文化创新成为和谐社会创新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经济要繁荣,文化必创新。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文化变迁,是古有今来的事。文字是有生命力和穿透力的,即使再苍白无力的语言,也可以抵达灵魂的彼岸。所以,在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不乏有星星点点的凡人琐事,也有大书特书的伟人传奇。逸闻轶事也好,稗官野史也罢,都是文字或真实或虚构的记录。

        文化是需要创新的。犹如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粗茶淡饭便显得尤为珍贵。鲍鱼鸡翅是富人碗中的凡物,小米咸菜是穷人饭桌上的常客。虽然,文化是有阶级性的,但文字没有。

      纵观当今之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全球一体化加速推进,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只能重蹈历史之覆辙,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血的教训。黔驴技穷,便是这个道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满足了底层次的需求之后,才可以有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试想,整天围着填饱肚子打转转,那有心思读圣贤书、表相思苦、抒儿女情?

        文化的困境是囿于现状,安于沉稳,乏善可陈是当今文化最大的弊症。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社会变革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大舞台,墨守陈规的无病呻吟注定是没有出路的。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推动文化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文创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传播的主体力量。所以,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真正让优秀文化人才发挥作用,让优秀文艺作品彰显民族力量。

        二是立足国情实际,把握时代脉搏。文化不是与过去割裂,也不是关起门来搞研究。文化创新,就是要吸收、借鉴先进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着眼世界,面直未来。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江泽民语)。新时期的文化工作者要立足国情、民情、乡情,坚持“三贴近”原则,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用手中的笔、用心中的爱真实记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感人故事。

        三是扎根沃土,依靠人民,书写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原则。讴歌时代,书写人民应是文化创新甚至文学发展的走向。一个时代,应该把更多的笔墨和镜头面向生活中平凡的人,这才是我们文化人追求的目标:真实记录生活,客观反映现实。

        文化创新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文化创新没有定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文化创新不是浅尝辄止,而应该是持续性的,但有益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创新,无疑都是科学的,可行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