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庭篇心理

如果有来世,你还愿意做他们的孩子吗?

2018-05-24  本文已影响47人  eb0c7f03c520

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成长的样子,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那就应该用对大人的方式去对待他,你会对一个大人大呼小叫,不问缘由拿走他的钱吗?

知乎有一个热门话题——小时候父母的哪些行为你长大后觉得很不合适?3166个答案,这是一个至少的数字。从【关注者】和【被浏览】来看,有过这一想法或者相似经历的人只会更多。

高票答案说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在他六岁的时候给他买了一个存钱罐,他开心得不得了,将所有的零花钱都存了起来,然后幻想着怎么花这些钱。可就在存钱罐快满了的时候,爸爸却不问他直接将钱拿走,理由是“你妈在最近摆了个水果摊,需要零钱,懂事点,以后再还给你。”坦白说,我看完之后是觉得有点点“矫情”的,因为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身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是当我看到这位作者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攒过钱。给多少花多少”之后,我忽然有一点懂了。而且翻看评论,许多相似经历的人都说了同一个结果,就是之后再也没有存过钱。我才意识到,多并不等于正常,这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概念,这种现象很多并不影响这种现象就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这一现象是合理的,那么即使再少,也是合理的。

这类事件中,父母可能认为孩子没有能力支配自己的钱,或者是担心孩子乱花钱,所以才直接拿走孩子的钱。但事实上,我一直坚信,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成长的样子,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那就应该用对大人的方式去对待他,你会对一个大人大呼小叫,不问缘由拿走他的钱吗?

除此之外,在这个问题下,还有很多答案,比如说父母不经自己同意将心爱的玩具送给亲戚小孩;比如说明明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已经受伤了还要再被爸爸打;比如说从小听着“要不是为了你,我就……”的句式长大;比如说童年时候来自父母的恶语相向嘲笑讥讽,原因不过是成绩不好而已。

读到这儿,有的人会不可避免地想起前段时间刷爆网络的新闻——“北大留美学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可以看到,父母的一些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或者带来一些心理阴影,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有的行为,却会对孩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这时有的人会问了,我们家也是这样的,我的孩子怎么好好的?更有甚者,会反过来控诉孩子说都说不得。其实在这样问的时候,就已经暴露了,在这个家庭中孩子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被给予承认,而是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被管教,也就是说,你是父母的孩子,你就只要听父母的就行了,他们无论如何不会害你。但不得不承认,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孩子们接受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对网络信息的接收都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超过父母的见解,由此与父母产生分歧。分歧,正是问题的关键,父母的作用是引导孩子处理相处中的分歧,而不是对孩子的不同意见进行镇压,并冠以“叛逆”的帽子。

比如说上面谈到的零花钱那个问题,如果父亲能用对待大人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处理,也不会对这个作者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对待大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母亲摆水果摊需要零钱,那可以用整钱和孩子换呀,就像和旁边的摊主去换一样。我相信这样带给孩子的,一定是备受尊重的体验。为什么跟旁边的摊主要零钱需要用整钱去换,而自己小孩的零钱就可以直接拿?难道就因为是自己的孩子?这完全不合道理。

上述的故事中,或多或少都会让一些读者产生共鸣,因为人的一生那么漫长,要扮演许多角色,很难做到完全没有问题,也很难时时刻刻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尤其是在家庭这个让人放松和休息的氛围里。但我相信,哪怕这些产生共鸣的,对父母有诸多不满的读者,再回到文章的标题——如果有来世,你还愿意做他们的孩子吗?还是会选择“愿意”。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当谈论某种东西不好,并不代表我要摒弃这个东西,就像我今天问这个问题,也不代表我要进行控诉。我爱我的父母,但是我仍然会说他们的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这二者不冲突。我的父亲母亲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他们教给我善良、爱、宽容、原则等等。但是成长过程中,我逐渐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进行剖析,也慢慢发现一些父母不合适的行为对我造成的影响。然而我那么爱他们,当然是选择原谅啊~

更重要的是,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会和他们沟通,有时候母亲批评我哪里没有做好,我会直接告诉她,你没有教过我这个。一来二去,她就会想着教给我一些东西,而不是直接批评我。

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问题,目的是对当下进行反思,没有人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们期待不留遗憾。来生不可期,今生在此刻的改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