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哲思想法

体验学习的力量(34)游戏的人

2020-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周溪乔_体验学习培训师

在疫情中“忙碌”了一阵子,听了一些网课,也应邀上了几次网课,发现我的部分“同行们”越来越让我无言以对了。培训师是一份职业,但不是一份容易的职业;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业这么多年,我不敢说达成了以上任何一个标准,所以一直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可是在网上,仿佛会开口说话、特别是能说得让别人开心点的人,都能开网课,号称自己是培训大师,各种荣誉、名号满天分,动不动就是某个理论的创始人;说自己是某个机构的创始人也就算了,好歹你能去开个公司,说自己是某个理论的创始人,我想问是你能说得出“理论”的定义是什么吗?在你的领域里你读过几本专业书?套用网上的流行语,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 从3月8号开始,我决定花一个月的时间让自己趁这个机会重读经典,远离那些浮躁、喧嚣;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去寻找“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谧。

在这30天中,认真阅读了专业领域中的部分经典,多次置身于反思、内省的状态,受益匪浅。今天的一篇,是荷兰著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欧洲文化史大师,约翰 赫伊津哈的名著《游戏的人》读后的一点小小感受,这本书深刻探讨了游戏的性质、起源,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游戏作为体验学习的重要载体,身为体验学习培训师,对游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早年在学习游戏理论时,当学到著名的“魔环”理论,看到理论的提出者是赫伊津哈(在他1938年出版的名著《游戏的人》中用“魔环”来表达游戏的特征),心中就十分惊讶,为什么一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会去研究游戏?又是什么使赫伊津哈对游戏产生了如此深刻的洞见?要知道,在中国知网上,研究赫伊津哈提出的游戏理论的文献数量大于2000篇,可见这一理论的价值和重要性;好在这本书网上买得到,当即买回来看了几遍,直到这次重读,才在书中找到答案。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赫伊津哈是荷兰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1891年考入格罗宁根大学学习文学和梵文;1915年成为莱顿大学教授,1932年开始任莱顿大学校长。1942年被德国人逮捕囚禁,1945年荷兰解放前夕病逝。著作有:《我的历史之路》 、《中世纪的衰落》(又名:中世纪的秋天)、《明天即将来临》 、《伊拉斯谟传》 、《游戏的人》等。

1872年12月7日,赫伊津哈出生于格罗宁根一个四万余人的小镇上,从小就热爱锡兵和世界地图,常常和哥哥一起在家里排兵布阵。赫伊津哈还特别热衷于收集各种钱币,讨论城堡、贵族和骑士的徽章。从中学时代接触拉丁文开始,他就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终其一生,除了荷兰语、法语、德语、英语之外,赫伊津哈还会说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位不折不扣的语言大师。

在阅读古代文字方面,除了欧洲那一代知识分子标配的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之外,赫伊津哈还能阅读古挪威文、梵文和阿拉伯文。在大学时代接触到梵文后,赫伊津哈感到这正是他想象中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并最终以印度古代戏剧中的小丑角色为主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1945年2月1日,赫伊津哈病逝于戈尔德兰省,享年73岁。和同时代的其他史学家相比,赫伊津哈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派,没有庞大深邃的学术体系,但是他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情景,以灵动的笔触和对历史的洞见,为欧洲中世纪文化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启迪。

(以上内容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李腾 本文有删改)

先引用书中3段文字(斜体字部分),和诸位共享作者的思想:

游戏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进行的一种自愿活动或消遣;遵循自愿接受但又有绝对约束力的原则,以自身为目的,伴随有紧张感、喜悦感,并意识到它不同于平常生活。- 作者给出的游戏定义

承认了游戏的存在,也就承认了精神的存在,因为不论游戏是什么,它都不会是物质。即便在动物界,游戏也挣脱了物质的束缚。如果认为世界完全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话,游戏就纯属多余了——只有精神的洪流冲垮了为所欲为的宇宙决定论,游戏才有可能存在,我们才能想象游戏、理解游戏。- 作者用他严密的逻辑,清晰地昭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存在,那是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

撇开语言学问题不谈,更细致研究“游戏-认真”这对对立的概念,我们会发现两者并不等值;游戏是正面的,而认真是负面的。“认真”的含义由否定“游戏”来界定,其含义也就这些——认真无非就是“不在游戏”,仅此而已;另一方面,“游戏”的含义却绝非称之为“不认真”或“不严肃”就能界定的,其含义也不仅于此。游戏就是游戏。比起严肃来,游戏概念本身层次更高。因为严肃企图排斥游戏,而游戏能出色地包容严肃。- 当头棒喝!人类文明是按照特定规则来的游戏,而真正的文明需要公平游戏;对游戏的误解、游戏精神的逐步丧失,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伤害!

类似的智慧火花,在书中时有闪现,读完全书,我对游戏的认知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比如“游戏为什么好玩?”这个问题,《罗辑思维》就曾经探讨过,身边很多朋友看过,知道我是研究游戏,还向我推荐;坦率地说,对于不研究游戏的人,罗胖的说法可以听听,核心就是游戏提供了“及时反馈导致满足”这样一种符合人类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机制;但读过《游戏的人》,你会发现罗胖的阐述极为肤浅,对游戏的了解和认知纯属目睫之论、皮相之谈,仅仅就游戏谈游戏,罔顾游戏背后的文化、精神元素,对游戏研究者来说,根本不值一听。

随着文明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生产技术和生活本身变得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不堪重负,古老生活的土壤渐渐被一层茂密的观念、思想体系、知识、教条、制度、道德习俗所覆盖——这些都和游戏断绝了联系。由是我们宣称,文明变得越来越严肃了,游戏被分配到次要席位。英雄的时代结束了,而竞赛的精神也一去不复返了。- 当我们依次阅读了书中各个章节,学习了作者对竞赛、法律、战争、知识、诗歌、神话创作、哲学、艺术等文化现象中游戏元素的研究,才能得出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作者坚信,文明是在游戏中产生,并作为游戏而发展起来的;但随着文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严肃”的文明却与游戏渐行渐远,分道扬镳。

身为体验学习的培训师,赫伊津哈在书中总结的游戏3大特征与体验学习理念/实践不谋而合。

1、游戏是自由的、是真正自主的。游戏是非理性行为,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它遵循自由参与的原则;体验学习中“选择性挑战”的理念正式如此,被迫参与的游戏就不再是游戏,最多只能算是对一种对原游戏行为的模仿。

2、游戏走出了真实生活,是暂时创造出的一个“完全由游戏规则支配的空间”,每个参与游戏的人都知道他们在玩游戏,一旦游戏停止,大家就回到了真实生活中。体验学习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创设出了一个学习的情境,让参与者可以在其中安全地、自由地、自主地去学习。

3、游戏是封闭的、受到限制的。游戏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有自己的进程和意义。在游戏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交替、接续、联合、分离,一旦玩过,就珍藏于记忆之中。几乎所有高等形态的游戏都有重复和交替要素,这使游戏的学习功能得以实现。

日本殿堂级游戏设计师小岛秀夫在自己工作室官网上,留有这样一段开场白:

我们是Homo Ludens

从我们踏足这个世界的时刻开始

我们本能地发明了寻找“乐趣”的方法

并和我们身边的人分享

没有人要求我们这么做

我们也没有创造的理由

仅仅因为这是我们的天性

……

“游戏”不仅仅是消遣

它是想象和创造的原动力

甚且,游戏的人

就是创造的人

再漫长的夜,也挡不住黎明的晨光熹微 ,再寒冷的冬,也停不下四季的交替更迭;学习是一个人的终身修行,通过游戏去学习、去创造吧,因为我们都是“游戏的人”!

4月10日 上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