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与性格

读书读成了精神分裂 (二)——国内首例采用阅读疗法治愈精神分裂症

2019-02-23  本文已影响56人  信雅悦读

来访者回去后,闲来无事翻开了《食事》,发现里面讲了很多和饮食有关的故事,非常贴近生活,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儿,于是第三天他也动手给家人做了一餐饭:一菜一汤加米饭。他把整个做饭过程写了一篇作文发给了我,从准备原材料,到择菜、洗菜、炒菜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思维与逻辑完全没有混乱之处。家人和我的表扬也让他非常高兴。

之所以选择《食事》,因为以前我曾经对患有强迫症的来访者推荐汪曾祺的书,来访者读后强迫症状明显减轻。来访者又自作主张阅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强迫症状又明显加重。由此我认为成功励志类书籍于思想精神减压是无益的。

第四天他翻看了绘本,心血来潮又拿起了画笔,勾勾画画了几幅静物素描,宁静的状态让他又有了进步。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让他感觉心里特别愉悦、幸福。

……

康复的过程当然不会一帆风顺,他的情绪经历了一波三折。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他母亲的做法需要很大的改进。他妈妈是缺乏耐心的,在他生病后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生病后她没有想到要安抚孩子,而是还在教育孩子,这在孩子病中是不合适的。来访者曾向我反映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买回家后,母亲从来不主动阅读,于是他就读给母亲听,可是母亲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让他特别泄气和失望。对此我也很无语,只能委婉地劝说其母亲要有耐心,多关注孩子。可是每次他母亲都觉得孩子事儿多,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了,他还是不满意。

在此我想到了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所谓孩子的“逆反”。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听话,可是从来不想想自己说的话是否在理。你讲的没有道理的话,或者孩子认为特别俗气的话,他干嘛要听进去呢?孩子在天天进步、日日学习,他的精神素养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些家长,再让孩子来“屈尊”家长的思想,他怎么会甘心呢?就像本案中的来访者,他妈妈就曾经向我反映:“孩子说让我增加精神食粮,啥精神食粮,我都听不懂!我都活到四十来岁了,没有精神食粮,不也活得好好的嘛?”遇到这样的家长,我们该让孩子低就家长的水平吗?

来访者经常会和我反馈他的进步,这时我是一个导师或者助推器;他也会反馈对其母亲的不满,这时我又是一个裁判员或者调解员。

小矛盾经常发生,好在来访者的病情在日渐好转,思维和逻辑再也没有出现过混乱和矛盾。

10月中旬我建议小李的母亲带他去医院看看是否要停药或减量,结果精神病院又给他开了新药,小李服药后昏昏沉沉的时间挺多的。

10月底小李非常激动地与我联系,说他今天又去了医院,医生说他已经完全好了,就是药吃多了。

小李的治疗结束了,他又重返校园开始了愉快的学校生活,我也可以为阅读疗法增加一个还算成功的案例。他因书而致病,又得到了书的帮助而痊愈,书到底是祸还是福呢?

来访者先期看了很多心灵鸡汤和励志类的书籍,这些书籍教人要学好向善,要积极向上实现人生价值。这些书当然没问题,可是看多了劲头就提得特别大,给自己加的压力就大,不愿意自己犯错。从初二起他又看了很多日本小说和美国小说(日本小说主要是东野圭吾和村上春树的)。后来又开始看火影忍者,全部711集看完了,洗脑效果非常明显。他在理性上要积极向上,但在感性上又植入了过多的不良内容,两下的力量都很强大,折磨得他睡不着觉。时间长了,他的神经衰弱得太厉害了,也就是神经的弦绷得太紧,累坏失灵了,无法有效地指挥行动,就出现了胡言乱语的情况,就像人在累坏的情况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一样。

由此想到许多孩子包括家长在选择书籍时的盲目性:孩子爱读的、别人推荐的、同学爱读的……读书就像吃饭,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会带来思想混乱,会带来行为偏差……生理需要营养全面,心理更需要营养全面。未成年的孩子因为接受能力强,阅读的内容犹为重要。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书犹药也,误读可以致疾!

                          根据性格来读书 | 精准阅读选书操作指南

                      让孩子读一流的书——全面阅读选书操作指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