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说话、小动作”?不是小问题!
有人问我“上一年级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上课总是说话或搞小动作,该怎么调整?”
首先看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倒着的正三角形,上面的两个是夫妻,下面才是孩子。可是有多少家庭都本末倒置,把孩子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在摆脱了物质匮乏的现今,凡事都以孩子先:吃、穿、用、行……以孩子喜为喜,以孩子悲而悲。大多爸爸忙于挣钱养家,孩子只能和妈妈单边亲近。这还算好的,还有的直接把孩子推给老人。关系的序位和远近的错位,才是造成孩子诸多问题的元凶,要知道夫妻关系大于一切。
其次,和家中成员的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状态。家族中的每个人就像自行车轮上的车条,如果和家族中的人不和,就会导致单个或多个车条过短,组成变形的轮子,势必影响孩子的前行的速度和方向。
而和老人的关系中,最难的莫过于婆媳关系。一方面父母是一个人终生不可分离的整体,否定了他的父母就等于否定了他本身,这必然直接疏离夫妻关系;另一面否定分离老人,就是斩断了孩子汲取养分的根。
如果以上两种关系足够和谐,孩子的行为不会有大的偏差。另外,亲子关系上要以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爱,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例如孩子被奔波于各个课外班,是大人希望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或者不落后于他人。这是对孩子前程未知的恐惧,认为学点东西总比不学强,报班如同买保险一样花钱买安心。背负着父母的憧憬和梦想,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尽管孩子心不甘却无力反抗,只能用玩、说话、啃手指、与人打架……等方式缓解压力。
童年本应是无忧无虑、开心快活的,可是很多孩子脸上却挂满了不情愿和愁苦。因为心中压抑、渴望自由,而诱发出种种问题:上课开小差、写作业磨蹭、学习总拖拉……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的内动力也急剧下降,家长渐渐失去了掌控、越来越无助。表面上行为上的小问题,却只是冰山一角。
“上课说话、小动作”?不是小问题!经过多次和学生谈心、请家长座谈,对学生的成长背景有更多的了解。我发现无心学习的学生往往分为以下两类:
1、被忽略的孩子:最为典型的是家长离异,双方都不愿承担抚养义务的孩子;家中多子女的孩子;问题最为严重的隔代抚养的孩子,毫无方向感。
2、被期待过高的孩子:因为对孩子寄予厚望,父母甩掉本应扮演的家长角色,转而充当教练:布置任务和严加管教。孩子在家处于紧绷的状态,只能在逃离父母之外的学校去放松。这类孩子相对易于调整:回归自然、增加户外运动,多做身体按摩……但源头上减负才是根本,毕竟玩才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原本无需管教,因为万物生灵都是积极向上的。为人父母要做的是:洞察孩子的需求、无条件的满足、适时温和的予以引导……爱才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原动力。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