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哲、思理事会点赞汇总理事会·迎新班推文

一颗书心

2023-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LdVc鹰鲤风风
微博插图

书籍既没有期盼和要求我去翻阅,也绝不会为我的不翻阅的选择而抱怨、记恨或失落,它只是纯然的在那儿——无需翻开它,它本身的默默无言便已向我们昭示了,“认识-经验-存在”这三位一体的永恒循环,也即众生所敬仰追寻的真理。

当你对于真理有了认识,你便会想着借由自身去丰富和充实你的认识,因为你作为人的本性不允许你自己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假象上,因此你会投身到生活中,把自己当做实验对象,去经历未知而多彩的一生。在实践之路上,你会获得各式各样的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验证了你的认识,让你得以自证并感受到那一种如同佛陀一般短暂而永恒的快乐,即“存在”。

人生来好奇,对于自己不确定的东西,只要有办法,有能力,就一定要探个究竟;就算没办法,没能力,也定会要想出办法、培养出能力,然后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通常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好奇,一种是畏惧。好奇可以激发人的热爱,畏惧可以激发人的崇拜。二者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只是所导致的行为趋向有所不同。在热爱之心的驱使下,人会敞开心扉,眼神清明,忘我地投入其所热爱的事物中,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奉献。在畏惧之心的驱使下,人会眼界狭窄,患得患失,其焦点常落于“可羡不可得”和“已无可挽回”之人或事物,对「怎样“得到”」、「“想要”什么」最为关注,因为其关注点都落于怎样满足和获得自己所想,都是外求,没有内在的定海神针,因此心神不定,行为飘忽,容易跟风、盲从或迷信。

以上是人对于「认识」所持有的两种不同的心态,一个人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他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很多个有相同或相近方向的人所组成的集体,就会导致不同的历史走向,譬如好奇引发的科技进步、制度改革等等,又譬如畏惧引发的封建迷信、文化侵略等等。

为什么畏惧?因为落不到实处。为什么感觉落不到实处?因为没有体验到自己实实在在的存在。为什么体验不到自己实实在在的存在?因为没有去经历够多的事、没有能够获取足够丰富的经验!对,就是这个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总是战火不断的症结!人本身有一颗永不安分的爱探索的心,可是当它被畏惧之情所左右,弄丢了其存在,变得慌张不安,它便想要拼命地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心的主人想拼命抓取一切能抓取的、征服一切所能征服的、占有一切所能占有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找寻」和「体现」自己的存在,一切只是因为内心不够坚实有力,空白单调、不满不安是其常态,这颗心就很容易被吹到空中,在乱飘中现出它的马脚。

如果在现实世界没有经历到让自己足够满意的丰富经验,也可以将其换一种形式——在脑海中进行。不仅要在脑海中进行,还要以文字的方式用纸笔切实的记录下来。当笔尖划过纸面的每一道细致优雅的沙沙声在耳边响起时,你就会觉得,生活给予你的是无与伦比的安静时光和身心合一的生命体验——不仅此时此刻可以享有,只要能够用心,随时随刻都可以享有。这些至纯粹的经验如同难得的天露琼浆,你用一只小杯——多半是你喜爱或随身的小杯,捧着等待。有的时节会滴落较多的晶莹玉露,而有时候一年只能接到一滴晶露。但不论如何你都不会放弃捧杯,你一直虔诚地等待,因为你一直对下一滴晶露的出现心怀期待。数十年后,当你看向杯中收集之物,你会发现竟是如此异彩流光,令人生出爱与美的感叹——对神的感恩,对生活的爱,对生命之美的赞叹。还有你的记录(晶露),假如你整理成册(收集),就成为了你的书籍(盛有晶露的小杯),书心里实实在在、满满当当的,承载着你的生命经验的总集(琼浆)。此时你若是品尝一口,很难说清其味,因为它本身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你的认识和经验本身,它让你变身成为了造物主,它可以说是你的一个分身,它甚至超越了你,代替你,成为你存在的一部分。

自摄于Rotterdam

要有一颗书心。不仅是像书一样纯然天真、默默存在、坚定不移,还应是像书心那样充实细腻、不改风骨,使其自身可以作为存在的载体和存在本身,能使人品过之后留有长久的余味。

自摄于荷兰鹿特丹Cube House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