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党们引发的争论跑错了方向
一、伸手党们引发的争论
有关于伸手党的讨论,其实早已有之,2015年年尾尤为激烈。
然而似乎焦点已经转移。
2015年年末有关于伸手党的争论,已经从他们的行为,转移动了讨论者的用词。
对于伸手党的行为,雾满拦江总结的非常好。
“他们的每句话,都是精心锤练过的。”
“表达方式先把事情淡化,把你的权利弱化,把他的非份要求强化。”
“此消彼长,他的无理要求就凸显的合情合理,你如果犹豫,他就会勃然大怒。”
这三句话很好的解释了伸手党们的行为逻辑。
说开来讲确实有一部分在拿这个当事业来干,能借得绝不买,能白要的绝不借,总是瞅准一切机会去揩无本之油,并以此为荣沾沾自喜。
这事本身没什么好讨论的,所有人都遇到过,比如让平面设计师免费设计个LOGO,让写作者给取个名字写个稿,让摄影师给免费拍个照什么的。
顺手的事嘛,又不费什么功夫。
当然我今天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个事,而是这一次有关于伸手党讨论的另一个焦点。
用词。
二、两类伸手党
伸手党其实分两种,一种是有意的,一种是无意的。
对于有些人来说,你帮他干这点事确实是顺手的,他们只是把这些事想简单了,同时不太会说话而已。
这是一种传统思维在作祟。
在种花家的世界里,很多人对“事”的理解存在一个误区,似乎体力劳动才是劳动,脑力劳动不是劳动。
比如没有人会去找一个木匠说,你来我家给我打个柜子吧。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有动手了(敲键盘点鼠标不算)才是劳动,你得流汗了吭哧吭哧忙活的热火朝天了才叫干活。
拿我以前所在的影楼来说,客人在计算成本的时候,总是去计算相框相册的成本,然后就觉得影楼这行好暴利,一个几千块钱的套系里面成本才不到一千多块钱。
然后摄影师、化妆师以及后期修图师付出的脑力成本却从来没有人承认。
这一类人并非有意伸白手,而是他们真的不懂,可以称他们无知,但是说是贱人有点过了。
三、行业的高看与轻视
看电视的时候总会听到有人说,这些主持人真舒服,坐在那里说说话就可以赚钱了。
这个观点背后其实和无知型的伸手党有着相同的思维逻辑,那就是对于一个行业的高看和对劳动的轻视。
他们一方面觉得你的行业很高大上很舒服,另一方面又觉得你这个行业似乎很容易做。
伸手党的背后,除了对“贱人的讨伐”之外,其实还潜藏着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对行业的不理解。
我们是一个重“武”轻“文”的民族,对于智力类的行业有着本能的轻视。
这里的武,指得不是功夫,而是体力型行业,文指得是智力型行业。
这一点其实全世界也都差不多。
我们在花钱请一个人回来干活的时候,总是喜欢看他干活干的热火朝天才心满意足,如果他过来只是坐在那里半个小时,然后给你写两字就结束了,你总是会心里觉得不舒服,觉得这钱花得不值。
这里其实是价值的问题。
四、脑力劳动者的极端反抗
脑力劳动者一直以来都受到某种程度上的歧视,这种歧视并不是人格的歧视,而是对于付出劳动的歧视。
大家认为你干这活太轻松的,不值得我付出这么我钱。
然而科技越发倡明的今天,脑力劳动者所能创造的价值比重要增加。
脑力从业者越来越多,这种被歧视的压抑就越多。
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脑力从业者逐渐掌握了话语权,于是引发了一次反抗。
你瞧不上我的劳动,我也就瞧不上你的智商了。
于是越来越多掌握话语权的人开始写文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却及表不及里,只对行为做出了斥责,但是却没有深入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
“贱人”。
这个词就火了。
五、凭什么
在过去的世界里,脑力劳动者除了吟诗做对之外,好像并不对创造什么价值。
庙堂里武将看不上文臣,江湖上匠人看不上文人。
弄权狡诈,心眼太多。
是种花家一直以来对于脑力劳动者的印象。
比如诸葛亮初入蜀营的时候,关羽张飞就挺看不上他的。
我们在外拼死杀敌,我在后院里摇摇羽扇就坐享大功……
凭什么。
再比如明间对于智力型劳动者,总是冠之以书呆子的称呼。
智力型行业是缺少肌肉感的。
它不像体力型行业能够让你看到自己的劳动过程。
所以当智力型行业有了话语权之后,自然要反抗。
只是可能大家在一扫心中闷气的时候,话题有点跑错了方向。
伸手党们的白拿主义对脑力劳动者少了一份尊重,而脑力劳动者的反抗也失了一些分寸。
大家都在批判行为,对于行为背后的逻辑少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