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TVB简书原创#10】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品乐书会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爱中国古典诗词。所以我首先要分享的便是这两本书: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08442/8e5d874c851eda91.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08442/2578914f5c38d848.png)
大部分的诗词书,或者是讲格律的规则,或者对名句意境的赏析,或者是追溯诗词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等等。每首诗多是孤立的,最多是按照作者的生平进行讲述的。
而这两本书却如此与众不同。
作者夏昆把唐诗和宋词分别看作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是李白,也不是柳永。这两个生命体分别是唐诗和宋词。
他把唐诗和宋词这两个生命的生平进行了讲述,让我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唐诗和宋词的经历与发展过程,更让我为他们的生命之美,感到无比的惊艳与震撼。
<h1>《在唐诗里孤独漫步》</h1>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08442/1f9b8fcf87720831.png)
作者称王绩的《野望》为“属于未来的诗”: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五言诗,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分别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确实符合律诗的格律。所以这首诗被当作唐诗的诞生。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恬静而温馨的场景,清新自然,让人读后远离喧嚣,有种如沐清风之感。
王绩赋予唐诗生命,他的侄孙王勃使唐诗的童年生机勃勃。作者将十四的王勃比喻成朝阳的唐朝:“进代的自信与豪迈通过人生际遇转化成他满满的骄傲,再通过他的笔端抒写出来,即使是痛,都痛得自信,痛得潇洒,痛得壮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魏晋文风奢华,而作者将杨烔称为“还诗歌一个男儿身”,“杨烔在诗人们还沉迷于石榴裙下的时候,从楼台亭阁中走出来,走向了高山,走进了大漠......用自己的诗歌为后人杀出一条血路,这条血路,指向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指向不可攀登的蜀道,指向雄浑的大漠,指向真正属于唐诗的境界”。他讲述了卢照邻的“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的悲情故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的骆宾王的坎坷。初唐四杰为唐诗赋予了鲜活而壮阔的生命,诗歌从此告别了华丽、卑微和媚骨。唐诗从此在中华文明史上,绽放着像太阳一样明亮的光辉。
当时代进入中唐,安史之乱将唐朝转入忧患和悲哀。唐诗的基调也随之发生改变。书中将中唐诗形容为大历诗人、苦吟、元和体、刘柳四条河流。中唐诗在山河破碎的风雨中,依然倔强的飘摇着,展示着属于唐的宏大和壮丽。
当唐进入暮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唐如同风雨中随时可以凋零的花朵,在最后的枝干上摇摇欲坠。书中将晚唐诗概括为咏史。杜牧的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书中直指“用诗歌直接宣告了一个伟大王朝的灭亡”。“李商隐悲歌——蜡炬成灰泪始干,温庭筠执着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晚唐诗的消极、颓废之景,在书中一览无疑。
书中为诗人宋子问、陈子昂、张若虚、贺知章、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翰、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李白、张九龄、崔颢、钱起、刘长卿、韦应物、李端、崔护、张继、韩翃、张籍、朱庆馀、韩愈、孟郊、刘叉、贾岛、李贺、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分别概括了一个标签,并以此为每个诗人立传,讲述了每个诗人笔下唐诗的个性和风骨。
例如,“陈子昂——为天地找一个心灵的家”、“王维——从繁华走入静谧”、“王昌龄——将绝句咏成绝唱”、“李白——寂寞于神灵和人群之间”、“杜甫——登高: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贾岛——苦吟 在人生的秋季”、“李贺——挣扎 在人生与诗歌的夹缝中”、“白居易——浮云不系字乐天”、“刘禹锡——用诗歌的长予挑战命的风车”、“杜牧——衰飒之气中的一缕清音”......
在唐的兴衰中,作者将每一个被卷入进代的诗人,进行了深刻而体贴的分析。那些蒙尘的故事,那些绮丽的诗句,将我的心与诗人命运、唐的脉搏结合在一起。在唐诗的澎湃、执着、激愤和哀伤中,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