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与“裸女”被遮十年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礼赞》④
01.
1979年的中国,不妨从一幅壁画说起。当年,正值建国30周年大庆,各行各业都推出了“国庆献礼”。新建成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需要一些艺术作品来装饰。当时的机场建设总指挥李瑞环,找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张仃,他们选定了壁画。
很快,张仃组织了全国多位美术工作者,成立机场壁画小组。刚从云南写生回来的袁运生也在其中。在云南的写生恰好为他创作机场壁画提供了素材,于是选择了傣族最具代表性的“泼水节”。
根据创作需要,里面有沐浴的场景,可沐浴总不能穿着衣服吧。为了通过审查,袁运生在草稿上一直多画了条线,这样看上去就成了穿衣服的。等到壁画就要完成的时候,他偷偷把线去掉了。
壁画完成之后,李瑞环看了拿不定主意,叫人先把房间的窗玻璃和门用纸糊起来,说等到小平同志看完之后再由他来决定。在他看来,邓小平在法国留学多年,尺度应该不会太严。果然,邓小平来机场看到这幅画时说:“为什么有人反对画人体啊,这有什么好反对的。我看可以嘛!”
袁运生与“裸女”被遮十年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礼赞》④02.
9月29日,首都国际机场的落成,七副大型壁画亮相。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系列壁画作品。袁运生创作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画着几个正在沐浴的傣族少女,身无片缕,曲线毕露,在公共场合出现,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壁画开放后的一个多月里,首都机场门前的广场上停满了载客前来参观的大巴,人们拥进”裸女”人体壁画所在的餐厅,迫不及待地一睹究竟。海外媒体则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当时正在内地投资的霍英东说 :“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这幅画还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较踏实。”
当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给机场壁画很高的评价,将它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并称为建国后最重要的美术创作成果。美国著名的东方艺术学专家科恩夫人参观后说,她相信北京国际机场一定会以她的壁画而闻名于世界。”
03.
随后,中央美院成立了壁画系,袁运生转入壁画系任教,他以为艺术的春天真的来了。可时隔不久,他与他的壁画便卷入一场始料不及的文艺风波中。
美术界开始有人对画作中出现“裸女”表示质疑。很快,一场由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画作中出现的“裸女”引发了关于人体艺术的激烈争论迅速展开。赞成者与反对者相持不下,争论逐渐升级,
美术界尤为“地震”,反对的声音则更加激烈,有人说这是民族问题,有人说不能出现“裸女”,至少得加个裤衩,不行就撤掉。于是,中宣部部长王任重亲自找到袁运生谈话,可袁运生认为改画将会成为一件丑闻,坚持不改。
到了年底,有人以中国美协的名义专门组织了一次现场批判会。因为画的是傣族女子,还组织批判的人专门从中央民族学院找来很多傣族学生,拉到机场这幅画前面,让他们批判。
美协领导多次提出撤掉。有人恨不得以流氓罪把袁运生送进秦城监狱。为平息矛盾,三个“裸女”的身前被蒙上一层薄薄的纱衣。但是参观的人们还是可以透过纱衣看到。最后干脆用木板将有人体的部分封死。
04.
袁运生有些万念俱灰,于1982年8月举家迁往美国。在他出国不久,机场壁画前立起一堵三合板做的假墙,彻底封住了“裸女”的画面,这一遮一挡竟然就是十年。
1990年,袁运生哥哥袁运甫带领一群工人为机场壁画涂保护液。工人觉得麻烦,也没请示就把墙拆了,“裸女”这才重见天日。
2002年,航站楼装修后,壁画得以保存。2010年,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袁云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最终以2128万元的高价成交。
莫里哀说:历史总是伴随着笑声。当年的争议早已在时代中湮灭。虽然“裸女”的命运一波三折,可毕竟为女性人体图像的表现打破了一层禁忌。对于国人来说,真正意义的视觉冲击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