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亲子画

只要有目标,人生不怕如戏。

2019-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Scott9456

我们日常与人交往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得真实,你要做你自己,不能套路,不能装,不能是一个天天在我面前演戏的“戏精”。

但是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一个理论,简单说就是,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本质上很像是在舞台上演戏。我们都在演戏吗?

比如,两口子关起门正在家里吵架。突然来了客人。他们俩会很默契地显出没有吵架、很和睦的样子。这个场景很常见吧?站在这两口子的角度看,这个过程的切换,不用商量就能完成,就好像舞台上的演员按照剧本在演出一样。他们两口子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真诚。

站在客人的角度看,即使已经看出来气氛不太对,也不觉得他们是戏精,你会觉得,他们的表现很得体。正所谓“世界是舞台,人人是演员,人人也是观众”。演员在按照剧本演,观众也得当一个好观众,得理解演员在前台和后台的表现会不一样。

直觉上,我们觉得每个人都该做自己。理论上又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按照剧本角色在模仿别人。

你要去追问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本来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请你做你自己!”。对不起,并不存在这个自己。所谓的自己是由你此时此刻扮演的角色决定的。

不管你多么认同诚实是一种美德,你也不会在人家生孩子的时候赶去说一句,这孩子将来会死的。脱离了社会角色,讲实话,不仅不是美德,反而是拒绝履行社会义务,时间长了,那是自绝于社会。

人生既然是舞台,那舞台上的戏该怎么演?

什么是表演?我们这些表演的外行,通常都以为,表演就是表现出特定的细节。比如要想表演一个悲伤的人,核心难题就是怎么哭出来,方法就是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悲伤感情表现出来,要想表演一个愤怒的人,就把自己的愤怒状态表现出来。

但是内行人会说这是不对的,表演的第一步,不是去模仿和表现这些细节,而是找到你的角色的总目标。

比如专业的演员表演一个下雨天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的人。他会在心里设想这个角色的总目标。比如他会做一堆设计,这个人刚下班,车老不来,天还有点冷,但是还要去接儿子放学,儿子最近成绩不太好,回家还要给他辅导作业,晚饭只能叫外卖了。等等。即使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个动作,只要这个演员心里有这个角色的总目标,他的表情就到位了,表演的层次也出来了。观众看到的一个雨天的等车的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尊雕塑。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这么做的。

都说人生如戏,即使是在表演,也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装”,不是在细节上把自己变成一个不是自己的人,而是拥有自己的总目标,然后模仿各种各样的套路,打造各种各样的细节。

比如,一个女孩,第一次当母亲,所有的那些方法,难道天生会就吗?都是从别人那里模仿来的,甚至是当小女孩的时候玩洋娃娃的时候积累下来的套路。但是,只要她内心的总目标是给予这个孩子母爱,她所有的模仿和套路,都是她完成这个总目标的必要手段。没有什么装不装。

你把别人当成了自己人生舞台上要模仿的那个角色。他的某些套路,会变成你的套路。他的某些做法,会激发你自己的做法。你在夸别人的同时,其实你是在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

两口子说个“我爱你”啊,临别的时候接个吻啊,情人节送个花、巧克力啊,结婚的时候买个钻戒啊,所有这些,哪样不是套路,不是模仿来的?哪样是他们原创的?但是没关系,只要恩爱这个总目标在,一切就都是真实的。演也不怕。

所以呢,只要有目标,人生不怕如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