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言碎语之十二

2022-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儒斋古韵

创作一首诗词的一点实践

                  静  儒

      写诗有两种情况,一是见景生情随感而发,也就是随咏。再就是按拟定的题目创作,酬答作品也属于这类。无论哪种创作,都要先形成“诗眼”,也就是一首诗中最能深刻表现主题的意象,最传神的句子,就象动物的生成,在胎卵中最先形成眼睛一样,然后再发育其他器官而逐渐形成肢体。这种对于诗眼的灵感的偶然形成,就是袁枚所说的“天籁”。有些作品没有诗眼,都是平空胡乱凑的句子,就像没有眼睛,使人们见不到心灵的窗口。

        对于随感,是先有灵感诗眼,然后再形成题目。李商隐的作品大多都是因事随感而发,好多作品都完成了,就不想用题目解释得太明白了,干脆就标个“无题”省事。随感而发的作品往往诗情最真,诗味更浓。

      我们现在的普刊投稿与特刊投稿,都是按命题创作,首先就要反复认真阅读征稿要求,牢固地抓住所要求的内容实质。掌握了题目以后,就要考虑选择哪些典型物象来表达意向,围绕着你所选择的材料,就要确定用什么体裁来表达最合适。这时不要着忙动笔,要形成一种念念不忘的状态,还要尽量放松自然,才能很快地找到切入点。此时散步或干家务活都可以,就是漫不经心的样子最合适,就是袁枚所说的等候天籁。有时候或眼见景或耳闻声,或某种心绪及遇到了什么事情,因缘合和,就会偶然得到一个句子或一种意象,就是“天籁”,也就是诗眼,有时就象一个幻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参禅的人来说就是“觉”、“悟”,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历史上,有些禅师就是通过听到劈竹子声音、看见花开了、闻到了梅花的香气而开悟见道的,所以我总是经常提示吟诗悟道,那是我们共同的理想目标啊!

    在候天籁的时候,关键是要有定力,以达到哪怕极短时间的“三昧”,定生慧嘛!说句不客气的话,你一辈子都没有过我说的这种体验,你就永远达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连“诗道”的影子都没有望见过。有些人表面看似很努力奋进,实际上还是在初、中级-阶段。有些人虽然能写出论文,甚至著书立说,实际上都是参考别人的东西,人云亦云罢了。有些人自己根本没有过真正的体验,甚至都不怎么会写诗,“天下文章一大抄”,习以为常了,也都不觉得惭愧。

        得到了诗眼之后,就需要很好地布局谋篇了,就要琢磨利用怎样的意象思维逻辑结构,关键句子(诗眼)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如果是律、绝,更要注意“起、承、转、合。”怎样才能使得整个作品展现给人们鲜活灵动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要打好“腹稿”,一首诗的毛坯基本形成了。

      基本大的框架确定以后,就是开始动笔造句了。草稿确定后,还要字斟句酌,也就是炼字炼句,很好打磨,尽量消除雕琢痕迹,一篇作品才算完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