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正义精讲216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216
热病第二十三
3/8
原文: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当为“相火”——译者注),火(“火”当为“相火”——译者注)者心(“心”当为“心包”——译者注)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悗,干唇口嗌,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心”当为“心包”——译者注),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起”当为“安”——译者注),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瘛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原文译文对照:
~~~~~~~~~~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
热病(伴随发烧现象的疾病)患者,若先见皮肤痛,鼻塞,面部皮肤充浮等证候,此乃热邪在肺,肺合皮毛。故当以九针中的第一针,即鑱针,从治疗热病的59穴中选刺。鑱针之造型,其针头部位整体宽大、针头之针尖部逐渐狭锐,如同一个箭头,适合取刺皮部之浅表层,无伤于肉,泄放表阳之邪。
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当为“相火”——译者注),火(“火”当为“相火”——译者注)者心(“心”当为“心包”——译者注)也。
肺开窍于鼻,又合皮毛,故若热邪在皮表的热病患者,于以上症状之外,还伴有鼻部起小疹子,乃邪发鼻部皮肤,其根在肺,可泄刺肺经及背部膀胱经上的肺俞穴来对治;如果这样处理没有使病情缓解,则说明肺经邪实过盛,须取刺于火脏。火脏即心脏。心脏为君,心包膜为相,君有病,乃由其相代为受过。故当刺治心包经。即利用火克金原理,取刺心包经,并艾灸背部膀胱经上的心俞穴,通过补泄心包相火,来相应调节肺金能量的强弱,以削弱肺金之邪气、补强肺金之正气。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悗,干唇口嗌,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
热病(伴随发烧现象的疾病)患者,若先见身体干涩,挨着任何东西都嫌热,胸中烦躁满闷,嘴唇、口腔和咽喉都干燥,此乃邪气在心,心开窍于舌,合于人体之各种脉管系统,故心有邪则脉管壁层功能不正常、以致身体脉管调控水液进出的功能不正常,从而令患者感到身体干涩。心之本脏为君,其相为心包。君有病,相代受过。故心有病邪,当刺治心包经。针刺脉管壁层的原则是“刺脉无伤皮”,故当以九针中的第一针,即鑱针,从治疗热病的59穴中选刺。鑱针之造型,其针头部位整体宽大、针头之针尖部逐渐狭锐,如同一个箭头,适合取刺皮部之浅表层,既可刺激到脉管,又不致刺伤皮肤中的各种脉管的壁层,以此做到恰好只泄放出表阳之邪。
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心”当为“心包”——译者注),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在液为汗,故当病入脉管壁层的热病患者,在以上症状之外,还伴有皮肤浮胀、因舌体津液分泌不足而导致口舌干燥、心包气虚不能固摄体液导致出冷汗,此乃邪发于脉管之管壁,其根在心包。故当泄刺心包经,并艾灸背部膀胱经上的心俞穴,来对治;如果这样处理没有使病情缓解,则说明心包经邪实过盛,须取刺于水脏,水脏即肾。即利用水克火原理,补泄肾经及背部膀胱经上的肾俞穴,通过补泄肾水,来调节心包相火之能量强弱,以间接调节心脏君火之能量强弱,以削弱心包相火之邪气、补强心包相火之正气。
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起”当为“安”——译者注),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
热病(伴随发烧现象的疾病)患者,若先见咽喉干燥、饮水增多,易受惊,躺卧亦不能安睡,因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体合肉,故此乃邪气在真皮层、皮下组织层与肌肉层,当泄刺真皮层、皮下组织层及肌肉层,泄放其中邪气。根据“刺肉无伤筋也”的原则,当采用九针中的第六针——员利针,从对治热病的59穴中选刺。员利针的造型像牛的尾巴——针尖处膨大如牛尾巴末端的毛丛,适用于治疗急性、突然性、暴发性的肿胀病位,既能轻易刺透皮肤浅表层、顺利抵达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又能透过肌肉表面的筋膜顺利抵达肌肉层,而不至于过度损伤肌肉表面的筋膜层,且因穿透力有限之故,不会损伤肌肉与骨骼之间的筋膜。
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因脾属土,脾在体为肉,木克土,肝属木,肝开窍于目,木在色为青,在体为筋。眼角为眼皮之真皮层、皮下组织层、与其下外裹眼肌之筋膜、并筋膜之下的眼皮肌肉,共同在人体表面外显可视的部位。故当邪入肤肉的热病患者,在以上症状之外,还伴有眼角处发青的症状,此乃肝木之气过克脾土,邪发于真皮层、皮下组织层及肌肉层,其根在脾。故当泄刺脾经,及背部膀胱经上的脾俞穴,来对治;如果这样处理没有使病情缓解,则说明脾经邪实过盛,须取刺于木脏,木脏即肝。即利用木克土原理,补泄肝经及背部膀胱经上的肝俞穴,通过补泄肝木,来调节脾土之能量强弱,以削弱脾土之邪气、补强脾土之正气。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
因肝在色为青、在体为筋,其气上冲脑部,手足也俱由肌肉通过筋腱来控制骨骼,故热病(伴随发烧现象的疾病)患者,若先见面色发青、脑部疼痛、手足躁抖不安,此乃邪气在肌肉与骨骼之间的筋腱层,当泄刺肌肉与骨骼之间的筋腱层,以泄放其中邪气。本着“刺筋无伤骨”的原则,应选用九针里的第四针——锋针,以泄出肌肉与骨骼之间的筋腱层内,使四肢发生厥逆的肝经邪气。锋针,也叫三棱针,有三面刀刃,适合在有漫长病变史的病位行针。
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因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在液为泪,故当病邪入筋的热病患者,在以上症状之外,还伴有因足筋受病而跛足不能行走、以及泪出不休的症状,此乃邪发于肌肉与骨骼之间的筋腱层,其根在肝。故当泄刺肝经,及背部膀胱经上的肝俞穴,来对治;如果这样处理没有使病情缓解,则说明肝经邪实过盛,须取刺于金脏,金脏即肺。即利用金克木原理,补泄肺经及背部膀胱经上的肺俞穴,通过补泄肺金,来调节肝木之能量强弱,以削弱肝木之邪气、补强肝木之正气。
热病数惊,瘛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
热病(伴随发烧现象的疾病)患者,若屡发惊厥(心邪有余)、抽筋(热极生风)、意识混乱(热邪过甚),这是病邪入久,已深入血液及脉管内壁的表现,应当以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泄刺因邪盛而有瘀血沉积的经脉,立即放出病血以泄热。锋针,也叫三棱针,有三面刀刃,适合在有漫长病变史的病位行针。
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因心主血脉、上供于脑,又因发为血之余,故若病入血脉的高热惊厥患者,在以上症状之外,还伴有头痛、毛发脱落的症状,这是病邪已深入血液及脉管内壁,其根在心脏本脏。心本脏为君,心包膜为相,君有病,相代受过。故当泄刺心包经,或艾灸背部膀胱经上的心俞穴,来对治;如果这样处理没有使病情缓解,则说明心经邪实过盛,须取刺于水脏,水脏即肾。即利用水克火原理,补泄肾经及背部膀胱经上的肾俞穴,通过补泄肾水,来调节心包相火之能量强弱,又间接调节心脏君火之能量强弱,从而削弱心之君火邪气、补强心之君火正气。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
因肾主骨、开窍于耳、阴病则目瞑(骨为阴分、肾为阴脏),故热病(伴随发烧现象的疾病)患者,若先见身躯沉重、骨节疼痛、耳聋、总是闭目的症状,此乃热邪在骨,当泄刺骨分,即针刺骨膜及骨质表面,不可刺入骨内。病既已深入骨分,说明病史漫长,故当采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从对治热病的59穴中选刺。锋针,也叫三棱针,有三面刀刃,适合在有漫长病变史的病位行针。
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因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在色为黑、齿又为骨之余,故当病入骨分的热病患者,还伴有如下症状:骨刺(骨质增生)、因骨有病邪而牙齿酸痛以致不愿进食;因颌骨关节疼痛而总是磨牙;两耳发青。此乃病邪在骨,其根在肾。故当泄刺肾经,及背部膀胱经上的肾俞穴,来对治。如果这样处理没有使病情缓解,则说明肾经邪实过盛,须取刺于土脏,土脏即脾。即利用土克水原理,补泄脾经及背部膀胱经上的脾俞穴,通过补泄脾土,来调节肾水之能量强弱,从而削弱肾水邪气、补强肾水正气。
~~~~~~~~~~
老黄历择吉,2024.7.21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15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