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
《道德经》第一章有一句话,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告诉我们无是一个名称,是一个称号,它代表的是天地的开始。有也是一种称号,它代表的是万物之母。
无跟有,一个是本源,一个是开展。有,只是看得见的部分当中的一小块,非常短暂,最后所有的东西都是归于无的。当然这个无的部分随时可以变有,但是有最后还是变无。这一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以及为人处世影响深远。
中国人很喜欢讲“没有”,因为它是比较长久的。无要变有其实比较容易,有要变无反而比较困难,一旦成形以后,要把它毁掉,是不容易的。讲了没有,要变成有很容易;讲了有,要变成没有很难。这样你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都先说没有,不会先说有。
老板开会请你发表意见,你马上站起来说,他就很不高兴,心里想,这种事情你为什么不能偷偷跟我讲,非在开会的时候讲不可?你偷偷讲我认为你是好意,你公开讲我就怀疑你,你的动机是什么。同事也会想,老板在的时候你讲话,不在的时候你跟死人一样。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这个时候,无和有的智慧就非常管用了。记住下面三点,学会说第三种话,相信就能化解你诸如此类的问题。
1
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
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才不会要到去坐牢。你一旦要了就会坐牢,一旦要了甩也甩不掉。可你如果先说不要,然后赶快想该不该要,不要白不要,最后就是“好了,既然你那么诚恳我就要了”。外国人很简单,你送外国人东西,他会当面拆开,中国人会觉得当面拆开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嫌东西太少了,所有很不方便当着对方面拆开。
“这个红包里只有三百块钱而已,你也敢送?”我们很少这样子的。我们说“不要、不要”是赶快想我该不该要,要了的后遗症是什么,我们是这样想的。中国人随时随地都在动脑筋,这是好习惯。但是要有时间才能动脑筋,所以我们先说没有,然后才有时间想。想到最后如果想要,就跑出去跟他讲:“你刚才那个东西不是要送给我的吗?我刚才说不要,现在想想还是要吧,还来得及吗?”大家好好去想一下,无跟有是妙用无穷的。
2
站在没有的立场来有
站在没有的立场来有,才不至于闯祸,至少不麻烦。我经常举这个例子。“老王被抓去你知道吗?”你怎么回答?你说知道,就什么都得不到了。因为他心里想,你既然知道,我还啰唆什么,他就不讲了。你说不知道,那他也不会讲。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如果我告诉你,那你以后都说是我讲的,我该怎么办?所以还是不讲。
你说知道,听不到东西;说不知道,也听不到东西。那该怎么说?这里面的东西很妙。“老王被抓去你知道吗?”“没听说。”没听说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个非常有意思,这就是第三种话。没听说,那我告诉你,前天怎么样,昨天怎么样,今天早上怎么样。他讲完你才讲“不是这样,我比你还清楚,你还想骗我”,他就会说:“我问你,你说你不知道我才讲的。”你说:“对啊,你没有说,我怎么知道是你知道还是我知道?现在你讲完了,我才知道原来我比你还知道。”像这么复杂的逻辑,外国人怎么听得懂?他们的脑筋很简单。
3
站在不知的立场来知
站在不知的立场来知,才不至于无知,叫人笑话。因为现在一切都在变,所以你说你知道,也许知道前天的事情,也许知道昨天的事情,人家就笑你很外行。所以中国人先说我不知道,然后听听看。
孔子也是这样,“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是礼的专家,他到太庙,他是专家才对,但是他每样都要问,因为有的礼已经改变了,你不问,还是继续用老的东西,人家一看就会觉得这个人太脱节了,老了,没有用了。你问了才知道,原来还是这样,就放心了。所以,不见得是不懂才问,为了证明它没有变,你也可以问。
“明天那个会你要参加吗?”这是大家最常碰到的问题。你不可以说要,也不可以说不要。如果说你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人家问你明天的会要不要参加,你说要,那就有人不希望你去,就在途中制造假车祸,就把你干掉了,那你不是很可惜?谁叫你表明态度的?高明的人怎么回答?“明天什么会我都不知道啊。”
中国人不是虚伪,不是奸诈,只是在传达一个信息:你想知道我要不要,不要在公开场合问我,在这种场合我不方便说,你私底下问我,我会讲得很清楚。这样就对了。
比如你在国税局上班,接到密报,说某个公司有重大的漏税案件,派你去检查。你到了一看,果然证据非常明确,而且情节很重大。我问你,你会怎么办?你讲实话试试看,你自己看好了,这都是清清楚楚的,这么大的责罚谁都受不了。可是你敢讲吗?你一想讲,刚一出门他就派部车把你干掉了,毁灭证据,然后再尽快去调整。
所以,一个会做事的人,一看情节这么重大,这还得了,他一定会说:“没有什么嘛,怎么大惊小怪的,这很平常,每家公司都会做。”对方就放心了。然后回去才说事态严重,赶紧上报。你不保护自己,连命都没有。如果你把这个当作圆滑,当作奸诈,那就错了。你不保护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完成任务。
我再说一遍,我们不在乎你说真话还是假话,我们只劝你一辈子要说妥当的话,这也是我们所谓的第三种话。这样就对了。同样一句话,讲妥当一点儿,讲漂亮一点儿,其实就是为了顾全大局,而不是骗来骗去。
中国人最喜欢装糊涂,看到假装没看到,知道假装不知道,除了保护自己,也为了不让对方太难过,稍微照顾一下人家的面子。但是装糊涂不是真糊涂,过程虽然含含糊糊,最后的是非还是非常清楚的。我们是难得糊涂,忙中偷闲,苦中作乐。这个就叫一阴一阳之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