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II吴三桂投敌
一六四四年初,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正在向北京胜利进军,一方面,明政府的军队节节败退,一触即溃。与此同时,在东北,强大的清政权虎视眈眈,密切关注北京的动静,时刻准备进关夺取全国政权。
三月初,李自成的起义军前锋已抵北京郊外,明政权亡在旦夕。崇祯直急得呼天不灵,叫地不应。黄河以北各省及京畿的部队都被起义军打垮,征集南方部队人援京师为时已晚。他唯一的希望是寄托在驻守山海关的一支劲旅上。这支部队有四万多人,由吴三桂统领,一直驻扎宁远一带,与清兵对峙。这个时候,崇祯也顾不得防备清兵,眼下解救京师要紧。他先封吴三桂为平西伯,接着,连下诏书,十万火急地催促他率军进关,保卫京师。吴三桂接到命令后,撤出了山海关外的防地,实行坚壁清野,胁迫宁远一带的老百姓五十余万,跟随部队一起撤退。沿途妇女哭、孩子叫,人心惶惶,景象十分凄惨。每天只能走三、四十里,三月十六日才人关。二十日,大军到达丰润时,探马传来消息,说京师已被义军所陷落,崇祯吊死在煤山。吴三桂吓得不敢再往前走一步,慌忙率军返回山海关。
“今后作何出路?”吴三桂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他面前摆着两条路: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据关对抗。他犹豫不决。他想,京师陷落,明朝江山瓦解,只有投降李自成这条路可走,还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但李自成能否长久?他感到没有充分的把握。万一投降后,形势又来个逆转,李自成在北京站不住脚,岂不是一切都完蛋了吗?不过他转而又一想,李自成能攻破有二百余年根基的明朝都城北京,也实在令人可敬可畏,凭着这么强大的力量,不会失败吧?他想来想去。最后倾向于投降。
此刻他最关心的是他在北京的家是否安然无恙?他特别放在心上的,是他的美妾陈圆圆。这是他花了不少钱买来的一个歌妓,还没等娶到家就被崇祯派往宁远镇守。不管怎么说,先看看形势再说。吴三桂打定了这个主意,便在山海关按兵不动。
过了两天,他的父亲吴襄从北京派人送来一封信,中心内容是劝儿子赶快向李自成起义军投降。这封信是季自成授意吴襄写的,希望用父子的感情来打动吴三桂,劝他来降,一朝解除对北京义军的威胁。吴三桂读了父亲的信,打消了心中的疑虑,下决心投降。
就在这个时候,关于他家的消息不断传来:家被查抄、父亲被拷打,连他最喜爱的美人陈圆圆据说也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弄了去。吴三桂听到家中一连串的不幸消息,勃然大怒,对农民军的仇恨一下子涌上心头。他马上变了卦,拒绝向农民军投降。
他当即给他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李'贼’(指李自成)猖狂,不久即当扑灭。当此国 难临头之际,父亲非但不勇赴国难,竟委曲求生,还以不义之理训斥我!面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如何还能做孝子?儿劝父如不早图 大义,既使他们把父置于俎鼎旁(即处死),以诱我投降,我也在所不顾。”
这封信写得倒是慨慷激昂。其实,他本无投降的诚意,不过是为形势所迫,想投机一下,以保全家口和个人的地位。而当他的利益被触动,又失去陈圆圆,他就“冲冠一怒为红颜”,与农民军便势不两立了。这封信不过是借以掩盖他内心的丑恶罢了。
李自成看了吴三桂的信,十分气愤,知道他已无回心转意的可能,便亲率大军向山海关进攻。
吴三桂闻讯,十分害怕。他知道,靠现有的兵力去对抗李自成大军,简直是以卵击石!为了能保住自己的福禄地位,他感到只有投靠清政权才是唯一的出路。
以前,皇太极在世时,曾多次招降过他。后来,他的舅舅祖大寿投降了清政权,也劝他投降。只是明政权这棵大树还没倒,他尚有所依恃,因此他婉言谢绝。
此时,已到了千钧一发之际,他不能再观望下去,最后的机会已经来到。于是,他派出副将杨珅和游击郭云龙携带他的亲笔信去清营乞师。杨珅和郭云龙骑着两匹快马,在翁后地方正好与多尔衮率领的清兵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