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景虽好,但消费者和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还需回归理性
“此番同传风波之所以引发如此高的关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机器翻译的真实效果破灭了人们的想象。正因为公共舆论场上对人工智能的渲染过于强烈,才使一些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随着当事双方的和解,科大讯飞AI同传“造假”风波似乎已趋于平息。9月25日,科大讯飞AI同传“造假”的爆料人、知乎网友“Bell Wang”发文称,已与科大讯飞方面进行了沟通,表示接受科大讯飞的解释,“可以认为讯飞没有主动造假的行为”。同日下午,科大讯飞发文称“没有造假”,科大讯飞技术既能转写也能翻译。
事情其实没那么复杂。爆料人先前认为,自己的翻译成果被科大讯飞以文字形式上传在屏幕上,因此指责其“造假”;而科大讯飞方面在回应中承认,尽管机器翻译获得发展,但依然没有办法代替同传。
话说白了,目前在绝大多数同传翻译应用场景中,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人。人工智能技术做的工作,主要是把同传译员的口头翻译转化为文本,以方便听众理解;或者是把发言者的原话转化为文本,以方便同传译员进行翻译。不管怎样,现在技术较为成熟的是将语音识别为文字,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牵涉到更复杂的思维过程,人工智能翻译远未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当前,人工智能可谓是站在“风口”的产业。不仅创业者对人工智能雄心勃勃,不少大众消费者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耳熟能详。
对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可以理解,但不能对技术的现实水平盲目乐观。此番同传风波之所以引发如此高的关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机器翻译的真实效果破灭了人们的想象。正因为公共舆论场上对人工智能的渲染过于强烈,才使一些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讯飞在先前宣传以及处理这场公关危机的回应中,使用了若干创新概念。在媒体报道中被频频提及的,就是科大讯飞提出的“人机耦合”翻译模式。科大讯飞方面认为将语音识别为文本以后,能够辅助同传降低工作强度并提升效率——但是这一说法很快遭到同传业内人员质疑。专业人员表示,同传翻译的反应时间只有几秒钟,根本来不及看语音识别的文本。
翻译就是翻译,语音识别就是语音识别,两者虽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有交叉和重叠之处,但归根结底还是两种区别度很高的技术。科大讯飞也在产品介绍中对此作出区分,用户也要理解两者的异同。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社会以来,企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体现在科技创新转化为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意味着社会大众能更好地享受创新成果。因为企业借助创新的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尊重技术、追随创新者的风尚。一些知名企业通过创新所展示的价值观,更是让人心向往之,这无疑有利于公众科学素养和社会文明的整体提升。
企业立足于创新,信奉创新的价值,既让人看到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也能体现出社会价值。科大讯飞是一家在行业内积累了声望的公司,它也确实掌握了大量自主创新技术。然而,正如科大讯飞自己表态的,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不需要“被神化”,要秉持阳光、透明和实事求是的价值观。无论科大讯飞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希望这场风波能够对其施以足够的警醒,在涤清市场环境方面也发挥行业领军者的作用,帮助消费者和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