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13)
文 | Shinseki
第十三场:修行也讲究套路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终于轮到须菩提率先发问了,他说:“世尊!您宣说的这部经叫什么名字?我们应该如何奉持这部经呢?”佛爷回答:“这部经叫做《光明坚固锋利到彼岸智慧指南》,你们就依此奉持好了。”
佛经名称,说起来也是有套路的,并不是随便取一个就行。而这个套路,在佛教中被分为七类,由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提出。大师认为无论哪一部经典,都躲不开三个核心要素:人、法、譬。但是呢,核心要素的构成并非全然相同,所以又被细分为7个类别。举个栗子,《佛说阿弥陀经》里“佛”是主讲人、“阿弥陀佛”是被讲述人,故而称之为“一单一人立题”。《大般涅槃经》中“大般涅槃”是主要宣说的教理、没有其他要素,故而称之为“单法立题”。《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因此称之为“人法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譬,智者大师说的三个要素都涵盖到了,就被称为“具足立题”。回到咱们聊的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是“喻法立题”。其中,“金刚”是个譬喻,它的本质是“坚固”,不为一切因素所损伤;而性质是“光明”,能够驱逐黑暗,照亮智慧;特质则是“锋利”,能够突破各种障碍阻隔——这就是金刚的“体、性、用”。那么,是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像“金刚”这样牛呢?就是后面要修饰的“般若波罗蜜”。
“般若”最早出现在东汉高僧支娄迦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里,很多时候被简单理解为智慧,其实是不全面的。想必大家还记得之前说过的“五不翻”原则,般若就是其中之一:多含不翻。即当某个梵语词汇涵义太多,对应的汉语又不能完全表达的时候,就只用音译。般若由梵文pra和jna构成,jna是知觉、了解、智慧;字头pra则是个比较级,有更高、更大、超越的意思。它包含三个层面:“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这三者是递进关系,由A得B,由B生C。但并不是说有了A就一定能够得到B,有了B也不一定能够生出C,所以应当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般若属于五不翻中的“此无不翻”,即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可用。虽然字面意思上是“智慧”,但僧侣们嫌智慧俩字儿太浅薄,哪里能及佛祖智慧那样高大上呢?《大智度论》就说:“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而)智慧浅薄,是故不能称。”我私下里觉得吧就是标新立异罢了,让人不明觉厉,有助于保持宗教的神秘感。好比New Yorker翻译成“纽约客”怎么都比“新约克人”来得洋气。
“波罗蜜”比较简单,就是“到彼岸”。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原始设定是厌世主义,认为世间是虚幻的,没有任何值得留恋,所以应当把时间精力都花在谋求解脱上。解脱的标志就是“到彼岸”,离开苦海轮回。故而佛爷把他的这本教材命名为《光明坚固锋利到彼岸智慧指南》,类似于佛教界的《5年高考3年模拟》,僧侣们只要好好刷题、认真参悟,就能过关。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我想你应该也非常明白,佛说般若波罗蜜,其实是俗谛层面的般若波罗蜜,并非真谛层面的般若波罗蜜,对吧?”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不过也不难理解。就好比无论咱们刷多少本《5年高考3年模拟》,它都不是当年你需要面对的高考真题本身,真题只有去到考场才能刺刀见红、过招PK。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OK,那么,如来讲过什么法么?”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没说过什么法。”
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你觉得怎样呢?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细小的尘埃加一块儿算多么?”须菩提回答:“很多啊,世尊!”佛爷接过话茬说到:“须菩提!这些尘埃,如来说不是尘埃。只不过名字叫做尘埃。同理,如来说世界,压根不是世界,只不过名字叫做世界。能明白这意思吧?”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能够通过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就见到如来么?”“不能,世尊!您早就说过,甭管颜值多高,都不靠谱。”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所以啊,须菩提!就比如有好心的男人,好心的女人,能舍出恒河沙那样多的身家性命来布施。而又有另外一个人,真正理解、体会、受持这部经——哪怕只有四句话——逮着谁跟谁说,这位兄台才是真有福的!”
熟悉前几场的看官想必还记得,《金刚经》是大乘空宗的重要经典,又有历代高僧的不断安利,它在中国的名气非常大。然而龙树菩萨创立的空宗思想,通过鸠摩罗什的提倡推广,在中国演变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倾向。一边是以僧肇为代表的北派,成为天台宗的源头;一边是以道生为代表的南派,成为禅宗的根据地。
第十二场我们说佛教由于隋朝最高领袖的铁杆支持,进入有权、有势、有钱、有人的“四有”新时代,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吵吵嚷嚷、吹拉弹唱。而这个时期最引人瞩目的新星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宗派——天台宗的创立。如果把佛教类比为一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的话,那么天台宗就是首个由中国出资组建、中国股东持有绝大部分股权的分公司。首任CEO是智顗法师,就是前文提到的归类佛经取名三要素的那位。因为分公司的办公室设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故名。又因为这个宗派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本性的经典,也被称为“法华宗”。由于既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因此有“教观双美”的美名,被认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之一。所谓“教观双美”即止观法门,既是思想论,也是方法论。智顗说:“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在天台宗列出的历任CEO名单里,排第一的肯定是龙树,以表明嫡系正宗、根正苗红。但其实龙树菩萨勉强算名誉董事会主席,尽管初祖提出了中道思想,天台宗也经常引用《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类的偈文来论述自己的“三谛”“三观”思想,但和龙树已然不是一个套路了。其实不单天台宗这么干,之后咱们还会看到很多宗派都抱着龙树的大腿不放,所以看看就好。之后是慧文,和天台宗的关系也非常弱,至少在现有的史料中看不出他对天台宗理论思想的贡献之处。接着是慧思,而事实CEO智顗被排在了第四,后面分别是灌顶(安章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合称为“东土九祖”。反倒是其根本经典《法华经》的翻译者鸠摩罗什大师没有被排进谱系里。
《法华经》单就卷数而言,算不上大部头。但内容却是很庞杂,也很重要。僧叡在《法华经后序》里说:“法华经是所有佛最珍贵的教法,也是所有经典最根本之所在。”(法华经者,诸佛之密藏,众经之实体也)。到后世明成祖朱棣写《御制大乘妙法莲华经序》的时候也赞扬它是“济海之津梁,烛幽之火炬……遵之者身臻康泰,善根具足。”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各派首推的经典都免不了要自夸一番的。
不过既然是新成立的分公司,总要有点新气象才好,不然怎么推广业务?别的先不说,作为大股东的隋朝皇帝那儿肯定要有个交代啊。于是,法华宗推出的新品叫做“会三归一”。《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佛!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就是佛教有名的“开示悟入”,以后禅宗的僧侣信众也特别爱讲这四个字。它等于说佛出现在人世间变得有目的性了,是为了教化所有人都成佛。各位注意,这和早先提的诸行无常、缘起性空是相左的。但是天台宗不管,接着引用:“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简单说,天台宗宣称佛爷为了度化众生来到世间,而他讲的佛法,有且只有一套。别的佛法,都是佛爷应机而变的方便说,并由此创立了“判教”理论。为了阐明这个道理,天台宗讲了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一拨驴友,大家约好了去同一个景点游玩。但是呢,大家的财力、计划、出行习惯不太一样,于是有的人骑自行车、有的人骑摩托车、有的人开小汽车。但这三种车载重有限,行驶里程也不够,路况适应性也比较差,其实是到不了目的地的。那怎么办呢?不要紧,作为老司机的佛爷会用重型挂载卡车把这些人都一起带到景点。这就叫“会三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义,最后都会汇聚到佛爷的“一乘号”重型挂载卡车这里,也只有坐上这辆车,才能彻底觉悟解脱。之前咱们还在说A不一定能得到B,B不一定能生出C。这下好了,来不及解释快上车,反正保证送到就对了。
第二个新品叫做“十如是”,也出自《法华经·方便品》。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天台宗认为,“相”是有区别的,但“性”则没有,万事万物本质上都由性做决定。但我觉得这套说法有个显而易见的bug:既然性没有差别,相的差别又从何谈起呢?不过人家在开始就说了,只有诸佛能究尽嘛,好吧。其实不止我这种半瓶醋跳出来找茬,三论宗的吉藏法师、唯识宗的窥基法师当时就觉得这话说不圆啊。因为论证过程太繁琐,我就不逐条引述了。需要说明的是,这套理论将“性”作为恒常不变的要素提出来,继而推导出“法常驻”和“世界相常驻”,再然后智顗把儒家的礼法体系嫁接进去,提出“体字训礼。礼,法也。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君臣撙节,若无礼者,则非法也。”(见《法华玄义》卷1)。它让原本出世的佛教渐渐偏离轨道,往着入世的方向靠拢了。义理上可能说得云山雾罩,那是保持神秘性的需要;但“君臣撙结,若无礼者,则非法也”这种大白话可是很对股东们的胃口呢。
如果以上两个新品都不足以打动客户呢?不要紧,还有第三个,这就比较功利了,直接说修习天台宗的好处:“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见《方便品》卷1),“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父母所生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海河。”(见《随喜功德品》卷18)
看到这儿我就有点疑惑了,空宗不是一直都说不应住色生心么?也不应住法生心呐。既然拜龙树菩萨为初祖,怎么说着说着开始走样了嘞?这就要聊到天台宗的核心思想理念了。另外,这个时期是不是只有天台宗一家独大呢?咱们下回分解。
延伸阅读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